其實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對真正的好基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其實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對真正的好基友

《新三國》裡周瑜說他最恨的是諸葛亮,最敬佩的也是諸葛亮,咱們也知道一句俗話叫「既生瑜何生亮」,而且周瑜諸葛亮直接交鋒頗為精彩,又都是高富帥,還通宵音律,怎麼看都是一對由愛生恨的好基友,只不過因為誰都不服氣誰,然後加上各為其主,所以成了生死對頭,可是在這腐女盛行的年代,這倆帥哥完全符合耽美小說裡男主角的形象,估計不少腐女都在心裡YY,諸葛亮和周瑜才是一對,實實在在的好基友。其實不對,諸葛亮的好基友是司馬懿才是,雖然司馬懿可能在顏值上不能和周瑜相比,可是他和諸葛亮卻實際上目標一致,你來我往,雖然各為其主,看起來打得不可開交,其實呢這些都是表象,他們其實有著共同利益點,他們才是一對真正的好基友。 

網絡配圖

有句話叫「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其實這句話說得還不夠全面,敵人的敵人固然可以成為朋友,可是處於不同陣營的雙方,如果目標一致的話,依然可以神交,而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是這樣子的一對神交「好友」,這倆個三國時期的絕頂聰明之人,就曾為了達到各自所需卻一致的目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打得你死我活,實際上卻是心領神會的在對方的幫助下,各自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麼二人都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那就是都想奪取曹魏的江山,司馬懿真正的敵人不是諸葛亮,或者說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政權,而是曹魏勢力。

說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政權想滅了曹魏很好理解,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而且兩國一直是生死之敵。

可是司馬懿卻是曹魏的臣子,為何楊帆也這麼說呢?

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司馬懿表面上是曹魏的臣子,可是心裡他只忠於他司馬家族,曹魏能替漢稱帝,他司馬氏為什麼就不能替曹稱帝,步入家族巔峰,迎娶天下江山這最誘人的白富美呢?

可是司馬懿想讓司馬氏替曹稱帝,就需要諸葛亮的幫忙。而諸葛亮在給司馬懿幫忙的同時,也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繼續往下看:

曹操死後,曹丕才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登基為帝。曹丕在位年僅六年,等到曹丕也死了後,曹魏剩下的並且完全忠心於曹氏的大將並不多。當年曹操手下可謂是猛將如雲,單是曹氏和夏侯氏這曹魏政權死忠就猛將如雲,根據《三國誌卷九諸夏侯曹傳》可知比較有名的共有八人,也稱為八虎騎。即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諸夏侯曹氏可謂各個都是虎將。還有以張遼、張郃、徐晃、樂進、於禁這五子良將等。可是等到曹丕去世後,真正能稱之為曹魏柱樑的卻只有曹真、張郃兩位絕世著名將領。曹真雖然只是曹魏的族子,頂多就算是曹操的養子,可是畢竟是曹氏家族的人,他有著優良的血統加上超強的能力,讓他成為了曹魏第一臣是毋庸置疑的。

司馬懿拿曹真是沒什麼辦法,畢竟曹魏當時皇族力量還很強大,可是他卻能借諸葛亮的手除掉張郃這樣子的非曹氏宗親著名將領。

張郃可謂是男人中活長活好的代表,早在三國(以大眾心目中的三國時間計,也就是從黃巾起義到三國一統)初期,他就已經出場,先事韓馥,再歸袁紹,官渡之戰後又降曹操,直到曹操曹丕都死了,他還依然活得好好的。

而且張郃能力也很強,打敗過馬超、張魯、馬謖、韓遂、公孫瓚,更在夏侯淵戰死的定軍山一役中穩住全軍後撤,可謂是智勇雙全。

可是張郃是怎麼死的呢?其實是被司馬懿害死的。司馬懿在諸葛亮退兵時,不可能不知道窮寇莫追的道理,卻仍然下令張頜去追擊,最終張頜中伏身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也就是說是司馬懿借諸葛亮的手殺死了最後的一位五子良將。

司馬懿還曾想借諸葛亮的手殺掉忠心於曹魏的另外一位名氣沒那麼大,可是能力卻頗強的良將,這位良將叫郝昭。

郝昭的名氣沒有張頜那麼大,可是也是一位非常了得的將才,如果評價中國歷史上最善守的著名將領,郝昭絕對是前三甲。他在陳倉以一千的兵力頂住了諸葛亮兩三萬主力的進攻(《三國演義》稱諸葛亮有三十萬兵力,郝昭有三千守軍,不符合歷史實情),一直守到了曹真手下費曜的救兵來援。而舉薦郝昭守陳倉的就是司馬懿,讓他一千對三萬啊,而且對手還是智謀無雙的諸葛亮,這不明擺著將郝昭往絕路上逼嘛。

郝昭取勝後,被曹睿召回了洛陽封賞,可是沒多久就暴卒了。暴卒的原因不知道,有可能是在陳倉受了重傷,然後回到洛陽後就撐不住了。可是這個說法也難服眾,因為如果是深受重傷的話,他應該留在陳倉養病才是,不會從陳倉跑回洛陽去受賞。還有一種可能是郝昭是被人害死的,諸如是被人下毒了,這種可能性很大,很有可能是司馬懿見在陳倉都未借諸葛亮的手殺掉他,便到洛陽後指使人下毒將他直接做掉算了。

忠心於曹魏的著名將領一個個的死去,活著的都被司馬懿一一害死了,等曹真死後,曹魏能依仗的人就只有司馬懿及那些對曹魏並未有多大忠心的將領了,這些都為後來司馬氏替曹建晉打下了基礎。

說到這大家又糊塗了,諸葛亮是在幫司馬懿剪掉曹魏的忠臣,可是最終受益的可是司馬家族,蜀漢貌似沒得什麼好啊,莫非諸葛亮對司馬懿真的是真愛?為了這個男人,甘願被他所用,完成他借刀殺人的目標?(註:新《三國》裡郝昭竟然成了司馬懿的愛將,並借郝昭的能耐和死的悲壯來承托出司馬懿的智和得人心,及承托出歷史上本是曹氏良將曹真的傻缺,也是夠了,真實的歷史完全不是那樣子)其實這問題問的就是廢話,哪怕是司馬懿是借諸葛亮的手殺人,可是殺的也是曹魏的人,這些人同樣也是蜀漢的敵人,殺敵人又怎會無益呢?還有朋友會問,可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一直都是在打戰啊,這戰場上可是你死我活的地方,楊帆你總不能說打戰倆人也能打出「基情」來吧?你還別說,還真是如此?為何這麼說呢?咱們再來分析分析:

曹丕借「九品中正制」得到了世家豪強的擁護,得以順利的登基為帝,可是這種制度卻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因為人才上升的通道都被世家豪強所掌握,而土地人口糧食也更被世家豪強所佔據,社會財富越來越多的被世家豪強所霸佔,普通百姓只能愈發貧困,甚至朝不保夕。

老百姓活不下去紛紛造反,邊境的百姓更是一貧如洗,郡兵也無戰鬥力,所以諸葛亮雖然只率領三四萬的兵力來功,魏國的軍民百姓卻紛紛投降,甚至覺得諸葛亮在蜀國實行的屯田制能讓他們活命,所以他們更願意做蜀國人。

諸葛亮來攻,邊境的將士紛紛投降,守不住,那中央就得派兵迎敵啊,不然讓諸葛亮佔領了關隴大地,那魏都洛陽不都得直面蜀國的兵鋒。 而這個時候司馬懿就說了,他諸葛亮用兵如神啊,咱們魏國派兵少了沒用啊,打不贏啊。

於是每次迎戰諸葛亮的時候魏國都派出了二三十萬的兵力。而這個時候司馬懿就可以趁機在軍中樹立威信,培植親信,發掘人才,他也卻是有慧眼,發掘了鄧艾、王基、周秦等人才。

而諸葛亮前四次北伐卻是存在用人不當,戰術不強,糧草不濟的缺點,在面對曹魏二三十萬大軍時,根本上就不可能取勝。司馬懿呢,根本上都不用和諸葛亮發生太激烈的衝突,都能不戰而勝。 那麼得勝回朝後,曹睿是不是得封賞司馬懿啊?司馬懿這樣子是不是就獲得了更大的權位,更多的兵權,更多的封地,更多的財富……

司馬懿就可以這麼一點點的如蛀蟲一般的侵蝕掉曹魏的江山。

貌似講了這麼多,很多朋友會問,諸葛亮北伐還是吃力不討好啊,是給司馬懿做嫁衣啊,難道他對司馬懿是「真愛」?

不,人家頂多就是對惺惺相惜的好基友而已,各取所需罷了。

諸葛亮代表的蜀國也能從中獲得戰略上的勝利,諸葛亮每次北伐帶的軍隊並不多,所以損失並不大。而蜀國在屯田後,不再積貧積弱,人家有糧草,上文筆者還說直到劉禪降魏,蜀漢還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

要知道那個時候,諸葛亮已經死了將近三十年了,姜維還率領蜀國軍隊打了七次北伐戰爭呢。

蜀國只是交通不便,才會糧草不濟而已(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失敗是因為馬謖失街亭,第二次是久攻陳倉不下魏國援軍又到了,第三次是諸葛亮出兵佔領了武都和陰平,這個時候他就回師蜀國了,後來換成了魏國進攻,因暴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第四次是司馬懿的反間計,讓劉禪聽信讒言令諸葛亮退兵,又不發糧草,所以失敗。),到了最後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能分兵渭水,讓軍民在渭水屯田,基本上解決了糧草問題。只可惜在第五次出祁山中卒於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歷史上諸葛亮只五次北伐。)

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那都是在扯蛋,偌大的蜀國不可能連三四萬的部隊也會傷筋動骨,真正窮兵黷武的是後來的姜維,他根本上沒有繼承諸葛亮真正的全面大戰略,只知道一味的攻伐而已。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窮兵黷武,不會給蜀漢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卻能通過出兵將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達到集權的目的,在人力物力都在客觀條件上不如魏吳的蜀漢,只有通過集權,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而蜀漢要想攻滅魏吳,也只用用集權來對抗魏吳的分封,司馬懿的上位,就代表著曹魏政權裡世家的崛起,這些世家其實都是個小小的國家,世家越強大,國家就越分裂,曹魏越分裂,蜀漢才能有機會各個擊破。

所以說諸葛亮這樣子的戰略家,完全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不介意司馬懿崛起,因為只有曹魏被世家給瓜分了,蜀漢才有機會。

所以說司馬懿需要諸葛亮配合殺曹魏忠臣,通過和諸葛亮「交戰」獲取更大的利益。諸葛亮也能在配合司馬懿殺曹魏著名將領的同時,藉著司馬懿的崛起,分裂曹魏,為蜀漢爭取機會。這倆人都是那個年代最聰明的智者,他們的智慧謀略實在是得以讓我們頂禮膜拜。

上文筆者起的標題是《不是亮粉在吹 再給諸葛亮二十年時間他就能統一中國》,在那篇文章裡我已經介紹了諸葛亮的治國方略,外交方略等,在這篇文章裡又說明了他和司馬懿的惺惺惜惺惺,可是依然沒能拿出幹活來證明諸葛亮能在多活二十年的時間裡統一中國,下一篇文章,就將是此系列文章的終極篇,楊帆將上了幹活來證明自己的推論,無奈頭條只讓我們這些新手自媒體者一天發一篇文章,所以就只能明天再發佈出來了,望請期待,如果大家感興趣,大可關注本人微信號:楊帆遠航讀史 裡面已發佈了這個系列的終結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