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文武雙全,為什麼沒成為東吳大都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甘寧文武雙全,為什麼沒成為東吳大都督?

甘寧隨孫權破黃祖,跟隨周瑜破曹操與烏林,救孫權與濡須,更有百騎劫曹營的壯舉,被孫權稱之為如同曹操手下的張遼。不僅如此,甘寧還是一個有戰略思想的將軍。諸葛亮有個天下三分理論,其實,甘寧有一個天下兩分理論,而這個理論要比諸葛亮的還要早,只不過由於劉備的出現,而後形成了事實上的天下三分,甘寧的這個設想和魯肅的天下兩分理論一樣,不被人們重視罷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之人,卻得不到孫權的重用,在周瑜這個大都督之後,孫權先後用了魯肅、呂蒙,就是沒有甘寧的份兒。如果說,周瑜的能力和地位在東吳是無人可以替代的,那魯肅只是一個戰略家,在實戰方面缺少經驗,尤其是呂蒙,在文武兩方面應該和甘寧差不多,但呂蒙當上了大都督,甘寧卻連個副都督也不是。那麼問題來了,甘寧文武雙全,為什麼得不到孫權的重用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甘寧不是孫權的老班底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縣人。甘寧年輕時糾集了一批輕薄少年,成立了一支半土匪式的武裝,做了他們的首領。他們強取豪奪,連當地的官員也無奈他何,只能是曲意和他們結交,好好接待,有的人甚至為此而丟官。這種狀況持續了二十餘載。不過,甘寧自己結束了這種生活,坐下來用心閱讀了不少諸子百家的書籍,接著便去依附劉表。劉表並不重視他,甘寧轉而依附黃祖,黃祖也同樣把他當作尋常人養著,甘寧這才到了東吳。周瑜、呂蒙兩人都併力推薦引進,孫權認識到甘寧的不尋常之處,待他如同老臣一樣。甘寧於是獻上了「先取黃祖,再佔楚關,然後逐漸謀取巴蜀」的計策,得到了孫權的讚許。

打敗黃祖後,甘寧又協助周瑜攻打江陵。江陵一時難以攻克,甘寧獻計先直接進佔夷陵,並且他自己率軍前去順利拿下了這座城池,於是入城駐守。當時他手下只有幾百士兵,加上俘虜,也僅滿一千人,卻遭到了曹仁五六千人的圍攻。面對曹仁的連日攻擊,甘寧談笑自如,派人將情況稟報周瑜,直到周瑜率諸將前來解圍。後來甘寧又隨魯肅鎮守益陽,抵抗關羽的進攻。甘寧當時自己手下有三百士兵,魯肅又給他增兵一千,讓他到上游阻擋關羽。由於甘寧連夜趕赴,關羽失去了渡河時機,只能就地布寨紮營,關羽的行動受阻,兩軍沒有發生大的交戰。甘寧守衛的這個地方叫做關羽瀨。為此,孫權嘉賞甘寧的功勞,任命他為西陵太守,後被任命為折衝將軍。

由此經歷可以看出,甘寧不是孫權的老班底,說孫權對待他「如同老臣」,正好說明了他不是老臣,因而也就沒法和周瑜、魯肅、呂蒙這些老臣相提並論。甘寧先後跟隨過劉表、黃祖,儘管不受重視,但當時那個社會,一個人跟隨過誰,誰就是你的主公,離開了就會被看做是背離。所以說,儘管像新主子如孫權為了事業的需要,為著廣纜人才的需要招降納叛,但一般臣子是不這樣看的。正因為如此,孫權可以重視他,但還達不到放手讓他統領其他將領的程度。

不被老班底的人員接受

在甘寧闡述他的那番「天下兩分理論」時,張昭當時在坐,對他提出了詰難,說:「東吳眼下危機四伏,若是軍隊真的出征,只怕必定要導致禍亂。」甘寧對張昭說:「國家把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您,您留守後方而害怕變亂,您用什麼來追慕古人呢?」從兩人的對話可以看出,甘寧向西進軍主張的是立即行動,而張昭考慮的是,首先解決內部危機。這本來只是策略順序的不同,甘寧卻把它變成了攻擊張昭本人,尤其是,張昭作為孫權的顧命大臣,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是你一個新來人員可以說三道四的。對於兩人的不同意見,孫權是怎樣決定的呢?孫權舉起酒杯對甘寧說:「興霸,今年出征討伐,就如這杯酒,我決定把它交付給你。你只管努力籌劃策略,使我們必定能征服黃祖,那麼這就是你立下的大功了,又何必顧慮張長史所說的那些呢!」在這兒,孫權讓他只管打仗的事情,卻沒有說張昭對還是不對。就是讓他西征,也只是「籌劃策略」,「前部大督」是周瑜也不是他甘寧。

甘寧還和東吳大將凌統有過節。

據吳書記載:凌統怨恨甘寧殺掉他的父親凌操,甘寧經常防備著他,盡量不與他相見。孫權也命令凌統不得仇恨他。曾經有一次在呂蒙的住處宴會,酒喝多了,凌統就拿起刀跳起舞來。甘寧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也起身說:「我能跳雙戟舞。」呂蒙一看苗頭不對,說:「你甘寧雖然能,但不如我呂蒙巧。」於是拿著刀和盾牌,將兩人隔開。這有點兒鴻門宴上項莊舞劍的意思了!事後孫權知道了凌統的意圖,於是讓甘寧帶兵,另外到半州去駐防。《三國演義》說逍遙津之戰甘寧救了凌統,兩人冰釋前嫌,正史中不見此記載。按照古代人的行為方式,兩人共同對敵時是能夠同心協力的,無論是槍口對外還是共事一主,都會這樣做,但私下場合尤其是酒醉之後,還能夠和睦相處,實在是很難說了。

總起來說,有了這些文官武將和甘寧的過節,別說孫權有一個自己培養的呂蒙,就是沒有,孫權想重用甘寧,恐怕也會遭到張昭的反對,尤其是凌統,能不能聽他指揮,孫權還真的仔細掂量掂量。

甘寧其人缺乏信義

劉表、黃祖為什麼不重視甘寧,原因不得而知,但這個半強盜出身的人缺乏信義卻是事實。

甘寧廚房中一個童僕曾犯有過錯,走來投奔呂蒙。呂蒙怕甘寧把童僕殺掉,所以沒有及時送回。後來甘寧帶著禮物來拜見呂蒙的母親,當甘寧按規矩要登上廳堂對呂蒙母親行拜見之禮的時候,呂蒙才叫出那個童僕還給甘寧。甘寧向呂蒙承諾說不殺。一會回到船上,甘寧卻將那童僕綁在桑樹上,親自挽弓搭箭將他射死。完事後,甘寧命令船上人再增加幾根船纜,自己脫下衣服在船上。呂蒙大怒,擂鼓集合士兵,要上船攻殺甘寧。甘寧聽說這些後,故意躺著不起身。呂蒙的母親光者腳出來勸阻呂蒙說:「主上待你如同骨肉,把軍國大事托給你,哪裡有因為私怨就想攻殺甘寧的道理?甘寧死去之時,縱然主上不加責問,你作為臣下這麼去做也還是違反法律的。」呂蒙一向最是孝順,聽了母親的話,當即豁然消除了對甘寧的恨意。呂蒙親自來到甘寧的船上,笑著招呼甘寧說:「興霸,老母正等您吃飯,快點上來!」甘寧痛哭流涕感歎說:「我對不起您。」便跟著呂蒙一起回去見呂蒙的母親,十分歡暢地宴飲了一整天。

看看,堂堂一個大男人,和呂蒙的母親相比,這胸懷差別該是有多大!

就那個時代來說,甘寧殺死一個有錯的童僕不算是一件大事,在惜字如金的史書中不值得這樣大段描寫,但為什麼到了甘寧這兒,《三國誌》的作者要花費力氣來詳細敘述呢?恐怕作者就是在做這樣的暗示:此人不講信義,匪性難改。儘管此事涉及到和呂蒙的關係,假如涉及到其他人正面特點,只需一句話就帶過了,如周瑜的「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即便是從寫作的角度,對比也是非常明顯。所以說,儘管作者說甘寧「豁達爽朗胸藏韜略」,但再能打仗,有謀略的人,如果不講信義,怕是誰也不敢重用。孫權用甘寧,不過是用其勇而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