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的諸侯們為什麼都被世人稱為“主公”?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裡的諸侯們為什麼都被世人稱為“主公”?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曹操、孫權、董卓等人的下屬都稱呼他們為「主公」,那麼為什麼會用「主公」而不是其他詞語呢?為什麼這個詞語就只有再三國題材的文學影視作品中能看見呢?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主公這個詞。

我身邊有不少小夥伴甚至於將這個詞和「皇帝」「君王」「陛下」這些詞等同起來,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

百度百科對主公的解釋是:臣下對君主的稱呼;僕役對其主人的稱呼;賓客對男主人的尊稱。

三國時期,雖然軍閥割據,擁兵自重,無一方諸侯稱帝(除了袁術這個二百五),顯然第一個釋義是不適合三國的。

第三個釋義說是賓主關係,顯然也是不合適的,要是部下都把「主公」們當賓館,不順心了就走,那恐怕主公們每天都不用干其他事兒了,每天就去人才市場招聘吧。

我更偏重的是第二種釋義「僕役對其主人的稱呼「。

為什麼呢?

古人一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理想,當他尋得自己認可的領導,就將自己完全視為其私人財產,放棄了自己的獨立人格。

我們再把這詞語再拆開來看。

「主」字在古代和「柱」字是通用的,是「穩定,支持」之意。像「君主」一詞中的「主」就是鼎定支撐國家的人的意思。

「公」字在古代是一個尊稱男子的敬辭。比如三國中還經常出現的「明公」一詞,就是英明聰明的男子。

所以,「主」字表現的這個男子的地位、能力和作用,「公」字表現的是部下對上級的尊重。

正史《三國誌》中有一段話:或謂諸葛亮曰 「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在蜀國太過於橫行霸道,將軍應該像主公舉報他,抑制抑制他的威風。)

這就是主公一詞最早的出處,據統計《三國誌》一共出現這個詞語14次。

你可能會好奇,一本書中出現一個詞語14次沒什麼好奇怪的啊?為什麼這個詞語就能比年度關鍵詞還火了呢?

這就得益於《三國演義》了,書中一共出現「主公「一詞264次,前前後後有25個人被稱為」主公「!

其實主公一詞就和現代人稱呼自己的上級為「英明的領導「」尊敬的老闆「「偉大的領袖」,電視劇中「上神」「尊上」「吾主」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只是古人把這樣溜鬚拍馬的稱呼搞得更文縐縐一點而已,所以沒事多讀讀書,拍馬屁也能拍得更有水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