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一直在打仗 為什麼吳國卻像掉線一樣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一直在打仗 為什麼吳國卻像掉線一樣呢

魏國和蜀國交戰的時候,吳國到底在幹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三國時期的時候,魏蜀吳三國之間,表面上是分足而立之勢,感覺是穩定的局面。其實,蜀國和吳國都非常清楚,魏國的國力是遠勝於自己的。並且一時的穩定,不是代表永久的,天下的大勢總歸是要統一在一起的。但是當我們讀書的時候就會經常發現,好像魏國跟蜀國之間就經常發生戰爭。而吳國就只是在一旁看戲,並不參與在其中,簡直就跟掉線了一樣。那麼歷史上吳國真的是袖手旁觀,什麼事都沒有做嗎?如果吳國在魏蜀,兩國交戰的時候做了一些事情,那麼吳國究竟做了些什麼事情?

吳國和蜀國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首先他們是有仇的,吳國的孫權殺掉關羽,劉備就派人攻打吳國,結果大敗。按理說說他們是不可能一起聯手對抗魏國了,但是由於實際情況,他們又不得不聯手起來。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相愛相殺。在三國鼎立之勢還沒有成立的時候,劉備和孫權就是聯軍而且共同抵抗了從北方南下要奪取荊州順勢攻打江東的曹操,曹操在赤壁大敗之後受重挫,不得不班師回營,回到許都之後。基本上鼎立的局面就已經形成了,此時雖然劉備只有荊州的一部分郡縣。但是最主要的是讓劉備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至於前面提到的蜀國為什麼會和東吳結下樑子,也是因為從這個時候就埋下了種子,即赤壁之戰之後,荊州的歸屬問題。荊州作為天下之腹是,魏蜀吳所共同覬覦的地盤。所以孫權才會在關羽進攻襄陽的時候,從背後襲擊荊州。關羽作為劉備的兄弟也是作為蜀國的最重要的幾位將領,但是利益面前,孫權還是選擇了對關羽下手。劉備,當然是不能忍下這口氣的和這種深海血仇。於是親自率領大軍,為了奪回荊州,同時也是為了報仇。

誰知道在劉備準備進攻東吳的時候,張飛因為過度思念自己的兄長關羽,就經常懲罰自己的部下,結果被自己的部下所殺。這下蜀國就損失了兩名重要的大將,劉備把兩位兄弟的死因歸結到東吳的的頭上。集結了大軍,準備跟東吳決一死戰。結果劉備戰敗,斷路被截,在趙雲拚死相救下,他們都逃到白帝城。在這場戰爭中魏國,也在其中渾水摸魚,吳軍這才沒有乘勝追擊。回來之後的劉備就一病不起,終於在稱帝的第二年就離開人間。在劉備死後孫權因為種種原因,也是希望能夠繼續和蜀國聯合。如今蜀國主事的是較為理智的諸葛亮,諸葛亮立即就同意了孫權的建議,回復了和東吳的聯盟。兩個國家一起聯合對抗國力最為強大的魏國。之後就是丞相經常發動的北伐了,這時候不禁要問了,在蜀國北伐的這段期間,吳國都在幹些什麼事情呢?

實際上,吳國與魏國之間也是有很多戰役的。從曹丕稱帝之後,幾乎每年都會出兵攻吳,然而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到公元226年的時候,曹丕逝世,東吳就火速派兵想要攻取江夏,但是也是失敗了。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的這段期間,吳國與魏國打了一場石亭之戰,結果是魏國戰敗。又過了一年,蜀國第三次北伐,同年吳國建立。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孫權有事情要忙沒時間理會蜀國的配合。在233至234年的這段期間,打了兩次合肥之戰,其結果都是東吳無功而返。到了241年四月,吳派了大軍進攻魏國,失敗。250年的時候,魏國派了軍隊攻吳,結果大勝。公元252年十一月,雙方又打了一場東興之戰,結果則是魏國大敗。後面幾年時間也都有戰役爆發,雙方都是有勝有負,那麼這樣說來吳國其實也一直都在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的,要麼主動派人出擊,要麼被迫防守。畢竟東吳和蜀國的關係是唇亡齒寒,如果蜀國滅了,東吳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