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張郃和張飛,誰的實力更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遼、張郃和張飛,誰的實力更強?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是一個亂雲翻飛、變幻無常的時代,更是一個謀士參謀如雲、武士如雨的時代。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在這樣的時代裡,賢臣良將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我們發現,三國時代,張姓著名將領為數眾多。比如黃巾軍領袖張角;魏國「五子良將」中的張郃、張遼,蜀漢虎將張飛,東吳重臣張昭等等。

那麼,同為張姓著名將領,張遼、張郃和張飛相比,誰的綜合實力更強呢?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張遼出生於雁門馬邑(今天山西省朔州市一帶)。根據《三國誌》的說法,張遼武功過人,被并州刺史丁原召到了麾下。不久,丁原就把張遼派往洛陽協助大將軍何進。為了迅速擴充力量,何進安排張遼前往河北招兵買馬。

就在前往河北公幹的時候,何進戰敗而死,張遼的兵馬不由分說地歸了董卓。然而,董卓的日子過得風雨飄搖,最後被誅。無奈之下,張遼把人馬拉到了呂布手下。

能不能幹成事,跟著誰幹很重要。張遼在呂布手下的日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從容,因為呂布沒有給張遼施展才華的機會。

一個百般提防別人的人,注定不會走得太遠。呂布被李傕、郭汜打得潰不成軍、落花流水。不久,便戰敗身死。

那時候,曹操在北方的勢力日益旺盛。公元198年,曹操打敗呂布後,張遼投靠曹操。

在三國的舞台上,曹操因為善待有識之士而贏得了人心。他給張遼提供了實現價值的舞台和路徑。作為曹操的裨將軍,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跟隨夏侯淵,包圍了東海郡賊寇昌豨。但是,曹軍糧草將盡,軍需不足。

夏侯淵和眾將商議,打算領軍撤退。

怎麼辦?張遼提出了不同意見。在他看來,昌豨進退兩難、猶豫不決,正是攻心的好時機。

在關鍵時候,眼光往往比膽量重要。張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

久戰必定產生疲憊心裡。建安十三年(208年),張遼準備把隊伍拉到長社,軍營突然半夜起火。有人以為這是叛亂,而以靜制動,命大部隊休息,自己領親督陣,結果軍中無大事,一切皆泰然。

對張遼而言,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合肥守衛戰。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以七千餘人抵抗孫權,這顯然是雞蛋碰石頭。

怎麼辦?

是硬碰還是智取?是巧奪還是正面交鋒?張遼心中有數。他準備突襲。

晨曦中,張遼持戟披甲,帶領八百精兵,先登陷陣,殺掉孫權的兩個大將和幾十個人馬。那時候,孫權還沉浸在美夢之中,張遼像長著翅膀的神兵從天而降。孫權手足無措,倉皇逃跑到高丘之上,只有執戟自守,根本沒有還手的功夫。孫權裝了個龜孫子,張遼怒呵。一看張遼的兵卒很少,孫權立馬來了精神,聚眾重圍張遼。

狹路相逢勇者勝。張遼左右突圍,撕開一道口子,率領將士數十人突出重圍。但是,還有大部分士卒沒有跑出。他復入重圍,救出被困將士。張遼所向披靡,孫權無人抵擋。

經過大半天的戰鬥,孫權被打掉了士氣。哀兵必敗,孫權對合肥久攻不下,不得不退兵。「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曹操對張遼的評價真高。

良禽擇木而棲。張郃歷經韓馥、袁紹二主,在官渡之戰中投靠了曹操。之後,他獨立展示自己的機會並不多。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郃在征討張魯時獨自領軍,順利攻下漢中後,張郃與夏侯淵共同守衛城池。

張郃真正引人注目的是,他出兵宕渠時,劉備派出張飛抵擋。張飛率領精兵強將一萬多人與張郃交戰。因為山道狹窄,沒有援軍,張郃放棄了馬緣山,帶著小股兵力撤退。劉備遣兵追擊,張郃率兵搏戰,劉備久攻不下。面對這樣一個能打仗的對手,劉備心裡禁不住一陣膽怯。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奉遺命北伐。張郃料事如神、指揮得當,蜀軍幾無作為,諸葛亮心裡對張郃很是佩服。張郃雖武而樂儒,在三國的戰將中,文武雙全,屬於帥才。

而張飛的形象可以說是最深入人心了。因為長阪坡據水斷橋、瞋目橫矛,以至於沒有人敢和他近距離作戰。劉備攻打成都時,張飛攻克多地。面對寧折不屈、誓死不降的老將嚴顏,張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一改他的武夫形象。

性格就是命運,君子往往會成為小人的盤中餐。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習性不改,最後死在了部下的手中。

把這三個張姓大將擺在一起,張遼應該更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