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為何把周瑜寫成了氣小量狹之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演義為何把周瑜寫成了氣小量狹之人?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三國演義和歷史是兩回事情。原因是由於歷史原因,南宋等朝代渴望統一北方的呼聲極很高,導致歷史中的文化和民眾的輿論偏袒諸葛亮這一邊。當然,羅貫中老先生的尊劉抵曹也不能算錯,畢竟演義寫的還是很精彩,比三國誌耐味多了。所以對於這段歷史大家心中有數就好了。

《隆中對》是瞭解諸葛亮和一部《三國演義》的核心關鍵。這個大策劃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荊、益」。荊州當時轄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兩湖全部和兩廣的北部,無論處於中國腹心的地理位置之重要,還是面積之廣大,都足以使「有志圖王者」「心搖旌迷」。赤壁一戰的核心問題就是決定荊州歸屬,連夷陵大戰也是因荊州易幟引發的。其中周瑜和諸葛亮又聯合又鬥爭的故事,不但成為赤壁一役成敗的關鍵,而且還為決勝以後情節的發展增添了裊裊不絕的餘韻,留下最著名的的警語,便是周瑜臨終前發出的感慨:「既生瑜而何生亮」。

用金庸小說的套語(「套語」為話本小說的語詞系統之一,頗近古意)來說,周瑜用盡心機謀害諸葛亮的種種打算失敗之後,應該取的正確態度是「學藝不精,技不如人,認栽。」何況「小時候胖不算胖」,「退後一步天地寬」,「留得青山在」,「躲過初一,還有十五」等等,為自個想開點的說詞道理有的是,何至於氣死呢?

說氣小量狹,實在冤枉了歷史上的周瑜,《三國誌》反而特別讚許過他的「性度恢宏,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註《三國誌》引《江表傳》則補充說:「(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歉讓服人如此。」可見歷史上的周瑜和小說戲劇中的周瑜差別之大,遠勝於曹操。奇怪的是卻沒有熱心人替他翻案,後人作翻案文章,說不定也有勢利心作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