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猛男太史慈為何歸吳?太史慈為何不追隨劉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猛男太史慈為何歸吳?太史慈為何不追隨劉備

關於太史慈,想必很多人都記得他那句「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漢末建安年間,雖然時局混亂,生靈塗炭,可是無數英雄豪傑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慷慨赴難,前仆後繼,太史慈正是諸多豪傑中的一位。相比太史慈,關羽、張飛很幸運,從一開始就跟對了領導,成為劉備最早也最倚仗的心腹,而太史慈則和漢末無數賢才一樣,在混濁世間輾轉飄離,苦苦尋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太史慈先後遇上了孔融、劉繇,從21歲正式登上政治舞台,28歲遇孔融,30歲投劉繇,31歲時歸降孫策,成為公認的江東第一虎將,其間有將近四年的時間在孔融和劉繇門下。

孔融是當世名士,聲名顯赫,而劉繇更是漢室宗親,揚州刺史,為何太史慈最終會投靠到孫策門下,成為孫家爪牙呢?

太史慈本東萊郡人,當時郡太守和州刺史之間有矛盾,都上表請朝廷決斷,在當時有個慣例,先收到誰的奏章就認可誰的意見。當時州刺史的奏章已經發出,郡太守於是希望有人能幫他完成截下州里奏章的任務。21歲的太史慈主動請纓。太史慈成功截下州里的奏章,完成使命,可也因此得罪州刺史,全家遷居到遼東。青年太史慈一出世,就表現了不凡的手段,遇事果敢,忠於使命。

北海太守孔融聽說此事,對太史慈非常欣賞,就命人去尋訪太史慈,太史慈不在,留下很多禮物給太史慈的母親。在公元193年,黃巾亂軍在管亥的帶領下進攻北海,管亥武藝高強,斬殺北海多位武將,北海危急。太史慈歸來,應母親之命前往救援,單人徒步來求見孔融。本來,孔融完全有機會收服太史慈,讓太史慈成為自己的一員戰將,可是孔融的表現實在讓太史慈傷心。在平定管亥之亂後,太史慈就選擇了離開。

當太史慈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圍困中的北海郡,請求帶兵進攻亂軍時,孔融沒有聽從,一心想等待他人救援。孔融根本不相信這位二十八歲的小伙子能夠擊敗管亥。當圍困日漸緊迫,再不行動就有可能破城時,太史慈主動請求出城去請劉備前來救援。孔融這書獃子對太史慈再次表示懷疑,孔融說:「現在叛賊的包圍如此緊密,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突圍,你的心意雖然不錯,很豪邁,可是要實現實在是太難了吧。」太史慈心裡那個窩火啊,憤憤然說:「當初你對我的母親很好,我的母親派我來趕赴府君的危難,就是覺得我可以幫上忙。現在眾人都說不可能,我也說不可能的話,那我怎麼能對得起府君您對我的恩義,以及母親派遣我來的心意呢?希望府君相信我不要懷疑。」孔融沒法子,就答應了,反正已經是最壞的情況了,或許這小伙子真有法子出城呢?

太史慈果然了得,天亮之後就帶上弓箭騎馬出城。當太史慈出城時,敵人立刻集結備戰。可是太史慈只是來到城壕邊,插好箭靶,在那裡練習射箭,一會兒箭射完了就回城了。第二天繼續如此,第三天繼續如此。開始還有叛賊站起來戒備,可後來就沒人起來了。太史慈就抓住時機,快馬加鞭衝出包圍圈。等到敵人發現時,太史慈已經突圍,追擊的幾個叛賊也被太史慈射殺。

太史慈有勇有謀,有大將之風,而其言辭,也有戰國策士之風,伶牙俐齒很不一般。

太史慈奉命向劉備求救,劉備最終奔赴北海,解了北海之圍。劉備答應前往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孔融的名氣,當聽說孔融有求於自己時,劉備非常興奮,說:「孔北海竟然也知道世間有劉備嗎?」於是派遣精兵三千前往營救。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太史慈的一番說辭。太史慈這樣說:「我太史慈,本來是東萊人,和孔北海根本不是什麼親戚,又不是什麼鄉親故交,只是因為互相仰慕對方的名聲,志同道合而相互欣賞,自然就有共同分擔災難的情義。現在北海被圍,孤立無援,危在旦夕。而孔府君一直都聽說劉使君您有仁義之名,經常會救人於急難,因此孔府君非常希望得到您的救援,因此才派我太史慈,冒著生命的危險,突出重圍,從萬死之中邀請劉使君,希望劉使君能解救北海危難。」太史慈的勸說中,先是表明自己和孔融並非舊交,而劉備和孔融也從無交情;可是太史慈卻因為孔融對自己的欣賞而主動赴難,甘願為知己一死,而孔融在危難之際,想到的唯有劉備,劉備你又該做些什麼呢?在歷史上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可不同,並非是一個一心仁義的君子,世人皆稱劉備梟雄,劉備遇事考慮的當然是利益,救援北海又何利益可圖?而此時,面對太史慈的遊說,劉備竟然把利益暫且放到一邊,傾自己的力量前往救援,太史慈的遊說之功可謂大矣。

可惜,孔融僅僅是一位名士,他說嚮往的人生,是「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悠閒與散淡。當然孔融也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則,後來多次諷諫曹操,最終被曹操殺死。孔融是位名士,更是位君子,可惜他沒有野心,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加上文人天性多疑,優柔寡斷,寫詩作賦是孔融的強項,要征戰沙場,運籌帷幄就不行了。而太史慈卻是一心要憑借自己的本事,在這個亂世建立不世之功的人,孔融的心不過是小小池塘,容不下這條蒼龍。

於是,太史慈借口和揚州刺史劉繇有舊,前往投奔。

可惜,劉繇對太史慈依然不信任。當孫策進攻劉繇的東阿,劉繇連吃敗仗,有人建議,不如要劉繇的老鄉太史慈擔任大將,對抗孫策,可是劉繇卻拒絕,說:「我若用太史慈,許子將必定嘲笑我不會識人。」這許子將何許人也?他本是劉繇謀士參謀,名叫許劭,許劭是天下公認的品評大家,「月旦評」的典故就來源此公。許劭最有名評價,就是在曹操年輕時,認為曹操「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劉繇自己不識人,把太史慈當根草,卻把責任推卸許劭頭上。劉繇只讓太史慈擔任偵查軍情的任務,沒想到太史慈干斥候,也竟然干的轟轟烈烈。太史慈和一個小兵在神亭遇上孫策,當時孫策可是帶著黃蓋、韓當等猛將十三人。可是太史慈毫不畏懼,主動上前挑戰。兩人相鬥良久,棋逢對手,結果孫策搶得太史慈頸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一直到雙方大軍到來,才罷手停戰。神亭一戰,雙方勢均力敵,雖然兩家敵對,卻從此惺惺相惜。

由於劉繇多項舉措失當,在孫策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太史慈一直保護劉繇退守豫章。後來,太史慈自稱為丹陽太守,率領劉繇舊部,佔據丹陽七縣,對抗孫策。196年,孫策親自進攻太史慈,平定丹陽七縣,擊潰並俘虜了太史慈。孫策一發出邀請,太史慈立刻歸降。

太史慈此時為何如此迅速歸降孫策,豈不聞忠臣不事二主?

正所謂「彼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彼以眾人待我,我以眾人報之」。孔融懷疑太史慈,劉繇不信任太史慈。太史慈追隨劉繇前後將近兩年,可是除了神亭之戰外太史慈的人生幾乎沒什麼亮點。而就算是神亭之戰,也是劉繇錯誤決定下太史慈個人的精彩發揮。在神亭之戰後,劉繇瞭解了太史慈的勇武,可是對太史慈一直心存隔膜。對太史慈的漠視,也讓劉繇的江山迅速瓦解。太史慈是有野心的,甚至也想過自己開拓疆土,在陳壽的《三國誌》中,也是把太史慈的傳記放在《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中,三位都曾經是江東地區割據一方的諸侯。太史慈渴望建立一番功業,可是追隨孔融、劉繇只能一事無成,太史慈不想自己的人生就此虛度!

太史慈很幸運,遇上了孫策。當孫策抓住太史慈時,親自為太史慈解下繩子,拉住太史慈的手說:「將軍還記得神亭之戰嗎?如果將軍當日抓住我了,會怎麼處置我呢?」太史慈老老實實說:「這我可不知道。」孫策哈哈大笑,說:「今後的路,我將和將軍一起闖蕩!」即刻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回到吳郡後拜太史慈為折衝中郎將,交給太史慈兵權。當時孫策自己也不過是折衝校尉、代理殄寇將軍,任命太史慈為中郎將已經是最大的權力了。並且,孫策又親自向太史慈詢問平定江東的方略,太史慈非常感動,主動提出去收復劉繇的舊部。兩人相約第二天中午再見,太史慈隨即離開。當時很多人都說太史慈這一走,肯定遠走高飛,不回來可。唯獨孫策堅持說:「太史慈是青州名士,向來以信義為先,他必定不會欺騙我。」到了第二天,孫策率領全軍將領,預先擺下酒宴,在大營中豎立一根竹竿,觀察日影。當正午時分,太史慈果然率領劉繇舊部歸來。孫策非常高興,全軍眾將也歎服不已。

太史慈終於找到了賞識自己的明主,從此對孫家忠心耿耿,一心不二。

因為劉表侄子劉磐驍勇善戰,經常騷擾江東南方,早年孫策就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負責征討劉磐,太史慈果然不負所托,劉磐多次戰敗,從此不敢騷擾江東。公元200年二十六歲的孫策病故,孫權繼位,孫權對太史慈依然信任,任命太史慈總管南方諸事,一直到太史慈四十一歲病逝。

太史慈臨終遺言:「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前句慷慨激昂,後句卻淒涼悲壯,太史慈一生壯志,卻中年早逝,不能不讓人扼腕。不過正如陳壽評價:「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太史慈一生重信義,講然諾,為解北海之圍萬死不辭,為報知己準時歸來,雖然早逝,卻如流星燦爛,光耀世間。(作者:葉之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