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晚年卻變得如此昏聵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俗話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晚年卻變得如此昏聵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孫權的人生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引言:

風雲際會的三國時代,人才輩出,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吳主孫權18歲執掌父兄基業,外拒強敵,內保穩定,實為少年英才、守成之君。

但和歷史上的許多帝王一樣,孫權也很難持之以恆,善始善終,甚至在晚年倒行逆施,釀成了「二宮並爭」的悲劇,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一、「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是一代梟雄,不僅實力雄厚,而且看人也很有眼光。這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就是曹操對孫權的讚歎之語。

曹操的年齡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差不多,而孫權又是他的敵人,他能夠對一個小輩的敵人作如此評價,足以說明孫權的才能的確非同一般,從兩次重要的戰役中就能看出。

孫權劇照

1.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梟雄曹操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量,親帥大軍10萬進軍荊州劉表,劉表病亡。9月,其子劉琮攜荊州大部分兵力降曹,曹操志得意滿,劉備倉皇而逃。

此時的孫權被曹操號稱80萬大軍嚇得不輕,東吳集團內部,主戰派(魯肅、周瑜)和投降派(張昭)爭論不休,難分高下。

畢竟還太年輕,對於降曹還是聯劉抗曹,孫權一時難下決斷。劉備派諸葛亮前往柴桑,說服孫權共謀抗曹大計,孫權並未表態。

轉眼到了冬天,曹操兵分兩路水陸並進直撲夏口,形勢萬分危急。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曹操劇照

面對曹操的挑釁,掌舵人孫權的態度,直接決定著東吳的存亡。

最終,孫權採納了魯肅、周瑜的建議,聯劉抗曹,一戰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

按當時的實際兵力來算,曹操號稱的80萬大軍,其實總人數不到20萬,虛張聲勢;可孫劉聯軍總兵力也就5萬多人,曹操處於絕對優勢,戰爭的結局難以預料。

赤壁會戰,初次交手,不習水戰的曹軍就出師不利,加上軍中遭瘟疫,只好退居烏林,和孫劉聯軍隔江對峙,等待後援。此時周瑜部將黃蓋詐降,一把火燒光了曹軍戰船,曹操敗走華容道。

此戰曹軍損失過半,有8到10萬人命喪黃泉。大敗之後,曹軍只好退守襄陽一線,孫劉兩方瓜分南郡,自此三國鼎立格局初現。

回看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弱勝強的關鍵所在:

孫權力排眾議、聯劉抗曹,戰略決策正確;

孫權膽略過人、用人得當,形勢預判準確;

曹操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盲目樂觀輕敵。

火燒赤壁

2.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7月,剛剛稱帝3個月的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無視群臣勸阻,對吳國發動戰爭。

按照演義,劉備率70萬大軍,但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備進兵秭歸,兵四萬餘」。

雖說兵力才4萬多,劉備孤注一擲,御駕親征,對東吳還是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戰役初期,劉備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劉備是沙場老將,連曹操都要忌憚三分,他既然敢於發動這場戰役,就有一定的勝利把握。

劉備和東吳是老盟友,對東吳的文臣武將都很瞭解。他知道東吳自周瑜、魯肅、呂蒙病故之後,基本上已經沒有能和自己抗衡的將領。

然而,劉備失算了。

劉備劇照

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孫權竟然起用了名不見經傳的書生陸遜。

孫權一方面破格提拔陸遜為大都督、假節,命他選眾將以拒劉備;另一方面趕緊與曹魏修盟,防止後院起火。

夷陵之戰,60歲的劉備和38歲的陸遜展開了終極PK。面對居高守險、求勝心切的劉備,陸遜暫避鋒芒,果斷實施戰略退卻,儘管部下諸多不滿,但主帥陸遜相當沉得住氣,堅守不戰,採取「拖死他們」的路子,破壞了劉備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導致蜀軍將士喪失鬥志,日益疲弊,最終給了陸遜可乘之機。

公元222年7月,陸遜認為反攻時機已經成熟,他巧用火攻,火燒連營700里,終於以5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這場持續了長達一年的戰役,以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僅以身免的敗局而告終。

夷陵之戰的勝利,當然要歸功於陸遜指揮得當,胸有丘壑,穩中求勝。但更關鍵的是,吳主孫權力排眾議,知人善用,在東吳為數不多的人才中,能慧眼識才、擢拔人才,正確的用人,保障了東吳在「三足鼎立」的形勢中屹立不倒。

至此,孫權的前半生就像一部精彩的電視劇,劇情引人入勝,演員演技上乘,觀眾拍手叫好。可惜,稱帝后的孫權,逐漸把劇情引向反轉。

陸遜劇照

二、熱衷「祥瑞」不務實

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公元229年,47歲的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

這本來很正常,天下三分,另兩個都稱帝了,孫權當然不可能無動於衷。

但是,請注意孫權的年號:當他剛稱吳王的時候,公元222年,「五月,建業言甘露降」,孫權很快改年號為「黃武」,同時還宣揚在鄱陽湖裡發現了一條黃龍。

到了正式稱帝的229年,孫權就直接把年號定為「黃龍」,因為有人聲稱在夏口見到一條黃龍;231年,會稽郡有人匯報說境內出現了「嘉禾」,孫權就把年號改為「嘉禾」;239年的改年號就更離譜了:孫權聲稱自己親眼所見,有大群紅色的烏鴉彙集在大殿前,這顯然是天降吉兆,遂改年號為「赤烏」。

所謂的「黃龍」、「嘉禾」、「赤烏」,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是向天下人昭告封建統治者「君權神授」的「祥瑞」,說白了就是帝王愚民的工具。

如果說孫權是一代明君的話,那為什麼明知祥瑞是假還要大造特造?這只能說明稱帝后的孫權不務實了。

所謂「上行下效,淫俗將成」。有這麼一個熱衷祥瑞的皇帝,吳國境內自然是「祥瑞頻現」,主子和各級官吏都樂於炮製祥瑞,孫權的繼承者們也紛紛跟風。

據《三國誌·吳書》記載,自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至天紀四年(280年)吳國滅亡,短短的51年間,其中用祥瑞作年號的就有40年。從漢武帝創建年號到清末,只有孫吳集團用祥瑞年號的數量最多。

其實,頻繁的炮製祥瑞,使用祥瑞作年號,也反應了孫吳政權統治者的不自信與缺乏底氣。

試想,以祥瑞為主要事業的王朝,真的會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嗎?

黃龍「祥瑞」

三、東吳的滅亡

到了晚年,孫權性情大變,由於高居廟堂之上,對外界的情況缺乏實際瞭解,而且與臣下也欠缺有效溝通,造成了決策失誤,釀成了「二宮並爭」的慘劇。

也許,這一切源自一個重大打擊: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33歲的太子孫登病逝。這對於年屆60的孫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

孫權悲痛萬分,可他的兒子們卻覺得機會來了。

242年,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不過,孫和一母同胞的弟弟、魯王孫霸卻對太子位虎視眈眈,因為孫權給了孫霸和太子一樣的禮遇,並且不聽群臣的勸阻,最終導致了兄弟相殘。

隨後,孫權一錯再錯,幽靜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立年僅7歲的孫亮為太子。

公元252年,10歲的孫亮登基為帝,可是258年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260年孫亮再被貶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的途中自殺(或遭毒殺),終年18歲。

孫綝的下場又如何呢?他廢孫亮改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可惜玩鷹卻被鷹啄了眼,259年1月,孫綝被孫休定計捕殺,年僅28歲。

孫休也是個短命皇帝,在位僅僅6年就暴病身亡,其侄子孫皓(孫和之子)繼承皇位。孫皓在位期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終於將吳國拖向滅亡的深淵。

歷史不能重來。回看孫權當年的廢立之舉,不難看出,在繼承人的選擇方面,老年孫權舉棋不定,與群臣意見相悖,並間接逼死了大功臣陸遜,導致其子孫為爭奪皇權而互相殘殺,這不得不說是孫權人生的重大失誤。

孫權劇照

結語:

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也。意指:老年人掌握著權力,容易變成禍害。回顧歷代帝王的人生,老年昏聵幾乎是所有年紀大的皇帝的標配,孫權也不例外。

如果將孫權的人生比作一部電視劇的話,正是因為他的老年昏聵,才將一部原本精彩的劇集變成了爛尾劇,最終淪為尷尬的屏幕流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