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亂世起義都擁立稱王 漢末時期的曹操為什麼不敢稱帝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秦末亂世起義都擁立稱王 漢末時期的曹操為什麼不敢稱帝

很多人都不瞭解曹操不稱帝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秦末亂世,各地紛紛起義反抗暴秦統治,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大大小小的起義部隊不下數十家。陳勝在攻佔陳縣之後,成立「張楚」政權,自立為王。隨後各地起義軍紛紛響應,一時間,「強者為王」成為了秦末起義軍的主流做法。

陳勝手下周市攻取魏地之後,擁立原魏國寧陵君魏咎為「魏王」,重建魏國;隨後周市繼續帥兵攻佔齊地,原齊國王族田儋和堂弟田榮,趁機率軍起義,自立為「齊王」,齊國復國;武臣在張耳、陳余擁護下自立為「趙王」;項梁擁立楚國王族為楚懷王,後又聽從張良建議擁立韓成為「韓王」;一時間各地起義軍或自立、或擁立,紛紛稱王復國,歷史彷彿回到了戰國群雄紛爭的時代。

秦末亂世多大王,起義軍以「稱王」為樂,並借此旗號招兵買馬壯大勢力。但是同為亂世的東漢末年,卻很少有人自立為王。袁術自立為皇帝,最終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袁紹想另立皇帝,也遭到了內外一致的反對;而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卻在政治上從此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了爭霸天下最大的資本。終曹操一生,都沒敢稱帝,漢獻帝劉協始終是他既要利用又要提防的對象。都是亂世起義反抗腐朽的朝政,為什麼秦末與東漢末年差別如此之大呢?

原因在於秦朝並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秦朝之前是春秋戰國,再之前是周王朝的統治,周王朝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統治」,各國君封邦建國,以周天子為首,但是各國家之間高度自治,這也是周王朝勢弱後各國紛紛稱霸的原因所在。

在秦朝以前,從來就沒有「大一統」國家的概念,各國之間相互攻伐,有的為了搶地盤,有的只是為了出一口氣,所謂「春秋無義戰」,秦王嬴政最終結束了這一局面,一舉掃平六國,在版圖上實現了基本上的統一。之後嬴政自立為「秦始皇」,結束了各國封邦建國的政治形態,隨後設立法典、統一度量衡等措施,首創了「大一統」的國家概念。原本的多個國家融合成了一個大的國家,原各國的王族或死或逃,僥倖活下來的都成了秦朝的一介草民,秦末被擁立的那些「王」們,大都是這些人的後裔。

秦朝一統天下後是需要休養生息的,後世比較長久的王朝前期都要經過平穩過度的一段時間,可惜第一次做皇帝的秦始皇不懂,靠著武力打下天下的始皇帝太過於迷戀武力,老百姓不聽話就用鞭子抽,抽到他們聽話為止。戰亂多年的老百姓壓根沒有喘息的時間,秦始皇開始大興土木,派大軍四處討伐尚未平定的地方,用嚴苛的法令和政策對待百姓,一時間秦國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讓陳勝吳廣最終下定決心起義反秦根本原因是,起義反抗暴政是死,不反抗到最後也是要被處死,那何不奮起反擊,死也死得轟轟烈烈呢?由此可見當時秦朝苛政對於百姓殘虐到了何等程度!

秦朝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等,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著這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是「唯一」的國家,全天下只有一個國君,只有一個「秦始皇」。但是在思想層面,秦朝並沒有實現統一。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種思想層出不窮。有堅持等級制度的「儒家」,也有無為而治的「道家」,有秦始皇喜歡的「法家」,也有追求平等的「墨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現在看來是美好的,但在當時卻非常不利於秦朝的統治,尤其不利於秦始皇的「暴政」。

如果秦始皇能稍稍停下他征服的腳步,想一想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勞苦大眾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那麼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統」的國家概念,最終是由漢朝來真正實現的。漢朝在劉邦完成了天下統一之後,並沒有像秦始皇一樣大興土木苛責百姓,而是很快就進入了「文景之治」,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在思想層面實現了意識形態的統一,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漢朝成為了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的國家,並為後世的政治形態做出了典範,這一制度一直持續了兩千年。

由此可知為什麼曹操一直不敢稱帝了,秦末起義軍反抗的是暴秦的統治,各地百姓本來也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可秦朝,加上秦朝的殘酷剝削,各地起義軍紛紛稱「楚王」、「趙王」、「齊王」等,更加激起了百姓對於舊時國家的懷念,因此「稱王」在當時就成為了反抗秦朝的一種手段。而到了東漢末年,經過了漢朝幾百年統一,加上「儒家」忠君愛國等觀念的熏陶,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把天子當做至高無上的存在,只敢高高仰望,俯首稱臣。皇帝昏庸無道,他們卻把天下大亂歸咎於宦官、外戚等勢力作亂。各地的起義軍甚至以恢復漢室江山為使命,因此「稱帝」在東漢末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誰敢這麼干誰就必定失敗,連曹操實際掌權多年,都不敢代漢自立。

秦朝只是表面上統一了天下,漢朝才實現了意識形態上真正的統一。因此雖然同為亂世,但秦末與漢末卻大不相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