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侯爭霸打成一鍋粥,為什麼外族不敢入侵?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古代,位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即華夏民族周圍,生活著一群以遊獵畜牧為生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文明起步較晚,生活環境也差,因此被稱之為蠻夷或者外族。
蠻夷人性格兇猛,戰鬥力強悍,為了掠奪物資,獲得生存,對中原地區屢屢發動進攻,有時候被打回老家,比如漢武帝時期,匈奴被打得元氣大傷,漢和帝時期,北匈奴被打得向西逃竄;有時則打進中原內部,取得統治控制權,比如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15個政權,南宋末年,蒙古攻進中原建立元朝,明朝末年,關外鐵騎入關在中原建立清王朝。
所以,在歷史上,遊牧民族就一直不停的侵擾中原,而且好幾次都打敗了統一強大的中原王朝。但是在歷史上,也有這麼一個特殊階段,即便是群雄割據,各地混戰,打成一鍋粥,卻沒有外族入侵,十分神奇,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個特殊階段便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是真正的亂世,但也是一個群雄輩出的時代,各方霸主雄才大略,手底下奇人謀士參謀、驍勇武將眾多,雖然各方勢力之間打得火熱,寸土必爭,分毫不讓,但是在對外禦敵上,卻總是能出奇一致的統一戰線。
當時曹魏要面對北方強悍的南匈奴、烏恆、鮮卑等,蜀國要面對南蠻,東吳要面對百越,此外還有黃巾餘黨、各種山賊等,雖然這三方勢力在中原地區拼得你死我活,但他們每一方都不是省油的燈,在面對外族的時候,有著一致的態度,集結兵力,一頓痛打。
南蠻王孟獲多次起兵作亂,威脅到蜀國的後方,於是諸葛亮親自領兵平叛,七擒七縱,最終征服孟獲,平定南疆。
對於百越,東吳則完全沒把他們看在眼中,反而是將他們看作兵源跟財源,每當軍隊裡面缺糧食了,士兵不夠用了,就對百越一頓征討,滿載而歸。
至於強悍的南匈奴、鮮卑、烏恆等外族,他們面對的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曹操,曹操是一代梟雄,怎能容許異族侵擾。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曹操聲威震天,南匈奴懼怕曹操,乾脆俯首稱臣,至於烏恆,蹋頓單于被張遼斬殺,二十萬被俘,元氣大傷,鮮卑被嚇得立馬歸降,從此北方安寧。
所以三國時期不是沒有外族入侵,只是這些外族都被強悍的各方霸主打跑了,那能夠滅掉統一王朝的外族,為什麼在三國時期就攻不進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原地區呢?
首先,三國時期保持了漢代尚武的傳統,再加上各個勢力間相互征伐,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戰鬥力,所以在對待外族上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不過這還只是外在的、表層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內在的原因,是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很有殺傷力,非常關鍵。
還是漢元帝時期,著名將領陳湯在擊退北匈奴時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意思就是:要把砍下的頭顱掛在蠻夷居住的槁街,讓他們知道,膽敢侵犯我大漢帝國的人,就算離得再遠,我們也一定會誅殺到底!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振聾發聵的漢家宣言,源於儒家民族思想的民族意識,突出了中原在物質方面與文化方面的強大優勢,是一種深遠的政治襟懷跟戰略思想,貫穿了整個漢朝,即便是到了皇權沒落、諸侯紛爭的漢末也不例外。
所以三國時期雖然各個勢力之間打得熱火朝天,但面對外族時,一線作戰,共同對抗,外族根本佔不到半點便宜,更不用說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