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孫權最中意的繼位人,早夭後引起東吳動盪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登:孫權最中意的繼位人,早夭後引起東吳動盪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孫登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吳大帝孫權,是東吳政權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也是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縱觀孫權在位早期,其手段和魄力都令人為之歎服。小說中諸葛亮「草船借箭」,便是以孫權為原型的,當時曹操看了之後,都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只可惜這樣一位雄主,卻在晚年變得昏聵。不過以筆者觀點,掀起東吳亂象的序幕,卻是源自於一人之死,此人便是東吳前太子孫登。

孫登,字子高,乃是吳大帝孫權長子,其母雖然出身貧賤,但他卻頗受孫權的重視和喜愛。為了避免大臣們說三道四,孫權還將孫登過繼到了寵妃徐夫人膝下。眾所周知,孫權是一個極其善於隱忍的人。為了保住江東基業,他一邊和蜀漢集團結盟,一邊又向魏國俯首稱臣,來換取東吳境內的安穩。但唯有一次,孫權的態度很是強硬,那就是長子孫登。

據《三國誌吳主傳》記載:「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征任子,權辭讓不受。」曹丕繼位後,孫權在第一時間內稱臣,語氣也是極為謙恭的。但曹丕想讓孫權交出長子孫登,送往洛陽為人質,但孫權連續幾次拒絕了要求。

曹丕這個要求,在當時頗為常見。昔日馬騰為了讓曹操放心,便帶著一家老小二百多人來到許都;而劉焉在出任益州牧時,也派了兩個兒子在朝中為質子。

然而事實表明,質子的安全是無法得到保障的,馬騰一家慘遭殺害,而劉焉的兩個兒子也死於非命,最終讓劉璋撿了個便宜。不過在筆者看來,以孫權的性格,換做其他兒子為質子,是很有可能的,但絕對不可能是孫登。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孫權將自己的希望,將吳國的希望都放在了長子孫登身上。孫權對孫登的重視,甚至要超過劉備對劉禪的態度。早在孫權受封吳王之時,孫登便直接被立為了王太子。於此同時,孫權為孫登安排了一批能臣之後,讓他們作為太子的伴讀。

這些人中,諸葛恪是諸葛瑾之子,張休為文臣之首張昭之子,顧譚是丞相顧雍的孫子,同時也是陸遜的外甥。可以看到,孫登的這些「豪華」陪讀,幾乎代表了整個江東士族,即便孫權遷都建業,他也不忘記讓陸遜來輔佐孫登,可見孫權對他的重視了。

從《三國誌孫登傳》的記載來看,孫登的表現並沒有辜負孫權對他的培養,堪稱一代明君之姿。其一,孫登頗有乃父之風。身為一國太子,孫登繼承了孫權早年的節儉精神:「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太子,為一國象徵,孫登發揚節儉精神,也間接遏制了朝局中的浮誇奢靡的風氣,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其二,孫登帶人寬厚。對於自己的下屬,孫登效仿古之賢人,與他們同吃同住:「與恪、休、譚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寐。」不僅如此,孫登也從不苛待手下,甚至他們犯了過錯,孫登大多時候也選擇從輕處理:「忍致罰,呼責數之,長遣歸家,敕親近勿言。」可以想像,孫登這些舉措是收買人心也罷,是真心實意也好,但的確為他贏來了不小的名聲。

不少朝臣見太子如此開明,自然會願意與之親近。當然,孫登的性格雖然很寬厚,但他處理事情時,也是非常有分寸的。比如他喜歡遊獵,但從不肆意踐踏百姓的良田;即便是有小人教唆,孫登也沒有失去自己的判斷力,表現的非常果決。

其三,孫登重視孝道。前面提到過,孫登由徐夫人撫養長大,即便是徐夫人後來失寵,孫登也一直秉持著對養母的孝敬之心。孫權打算他為太子,孫登也用「欲立太子,宜先立後」的理由,來為徐夫人說情。

不久之後,孫登的弟弟孫虜去世,孫權感到很傷心。孫登便經常給父親上書,希望他能注意自己的身體,但孫權沒想到的是,此時的孫登也身患重病。而孫登去世之時,年僅33歲,時年赤烏四年(公元241年)。苦心培養的繼承人病逝,這對60歲的孫權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打擊。因為以孫權的年齡,他已經無法再花時間培養出一個符合自己心意的繼承人了。而在筆者看來,孫權晚年頹喪昏聵,其實與孫登早夭有著一定關係。

孫權後來的隨意廢立太子之舉,一方面是他的內心的自暴自棄,一方面是打算借此來打壓江東士族。前面已經提到,以孫登的威望和手段,他日後上位可以很順利得到顧氏、陸氏、張氏等江東大族的支持。但孫登一死,孫權遍觀諸子,發現竟無人能壓制江東士族。

《吳書》中提到,孫權後來選擇孫和為太子,其中一點也是因為孫和有其兄長的風範:「弟和有寵於權,登親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讓之心。」但是魯王孫霸的出現,讓孫權認識到,孫和並沒有這個能力鎮壓江東士族。

這個發現讓孫權更加悲觀,而為了避免「奴大欺主」的現象發生,孫權便暗中導演了一場「大戲」,借此重創了江東士族。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前太子孫登的早夭,便間接促成了東吳後期的亂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