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張昭主張降曹真實內幕 竟是孫策的意思?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老相張昭主張降曹真實內幕 竟是孫策的意思?

孫權接了他大哥孫策的班後,在他下面,地位最高的是張昭,他待張昭以師傅之禮,就憑這一點,他已經抓住了打天下的要點了。古語說:「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倘若無師無友,或目空一切,自以為天下無人可及,而不屑以任何人為師為友,那就不僅不能王,不能霸,可能會亡。

張昭被《三國演義》的作者描寫成一個腐儒。這便是演義體的書誤人之處。它為了烘托諸葛亮的膽大而聰明,就把張昭說得十分懦弱而糊塗。

實際上張昭這個人倒是頗有骨氣,也很有才幹的。他是徐州彭城國人,書讀得多,字寫得好。本州的東海郡人王朗,琅邪郡人趙昱,均是他的好友;廣陵郡人陳琳,也對他十分欽佩。彭城國的國相某人舉他為孝廉,他不就;徐州刺史陶謙選拔他為茂才,他也謝絕。陶謙生他的氣,把他關了起來;趙昱冒了生命的危險,把他救了出來(陶謙在當時還不曾升為州牧)。

恢復了自由以後,他遷居到江南,仍舊當老百姓,無牽無掛。孫策來了,對他十分尊敬,到他家裡「升堂拜母」,向他的母親跪拜行禮,弄得他不好意思不「出山」,屈就了孫策的「長史」(秘書長)兼「撫軍中郎將」。

孫策把行政方面大小的事務,都交給了他,他也確是賣力,辦得井井有條。北方有很多人寫信給他,說他能幹,也有若干封說他能幹的信,是寫給孫策,由他以「長史」的職位先行拆開的。他感覺到很為難:不向孫策報告,是蒙蔽;報告,怕引起孫策不滿,甚至猜疑。

孫策知道了這情形,就向他說:「以前齊桓公用管仲,把事情都交給了管仲,稱管仲為『仲父』。左右請示一件事,桓公說:『去問仲父』;左右再請示一件事,桓公又說,『去問仲父』。左右就發起牢騷來,說:『一則仲父,二則仲父,易哉為君。』桓公說:『我未得仲父以前,為君確是很難,既得仲父以後,為君怎麼會不易呢?』現在,北方人都說張昭能幹,張昭既然是我用的,這就等於說我能幹,能用張昭了。」

孫策之所以在臨死以前,把孫權托給張昭,可見不是沒有理由的。孫策而且向張昭說,「倘若孫權不足以擔任重任,你自己擔當好了。萬一事情不能順利,『緩步西歸,亦無所慮』。」所謂「緩步西歸」,便是慢慢地、從容地歸順曹操所主持的許縣朝廷。所謂「亦無所慮」,便是「也不必有什麼顧慮」(張昭後來於曹操席捲荊州之時,主張迎降,與孫策的這最後幾句話頗有關係。迎降的建議是否正確,為另一問題)。

孫策斷氣以後,張昭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勸孫權停止哀哭,趕緊辦公,而且扶了孫權上馬,帶了隊伍出巡一番,讓「眾心知有所歸」。

此後,他一直是孫權的第一幫手;到了孫權稱帝之時(在公元229年)才退休,以「婁侯」的爵位、一萬戶的食邑、「輔吳將軍」的名義,憂游歲月,並寫了兩部書,一部是《春秋左氏傳解》,另一部是《論語注》。

退休以前,他是「綏遠將軍、由拳侯」。婁侯的婁字,指婁縣;婁縣在今天是江蘇昆山東北的「婁縣村」。由拳侯的「由拳」,是(浙江嘉興之南的)由拳縣。

更前,在黃初二年孫權受曹丕封為「吳王」以前,孫權在建安十四年被劉備推舉為「車騎將軍」以後,張昭的名義是「車騎將軍師」。再前,他在名義上是「長史」兼「撫軍中郎將」,一如孫策之時。

張昭不僅在公務上對孫權竭忠盡能,在私生活上也常常對孫權「極言幾諫」。孫權喜歡打獵,而且有時候用拳頭揍野獸,張昭向孫權說:「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孫權紅著臉回答:「我年紀輕,考慮得不遠,很慚愧。」

孫權也喜歡喝酒,以灌醉陪他喝的人為樂。有一次,他和群臣宴會於武昌樊山的釣魚台,大喝了一頓,群臣醉倒了不少。他吩咐手下人用冷水灑他們,讓他們醒來,再喝。他下了一道命令:「今天要喝到醉倒在這釣魚台之中,才能停止。」張昭是在場的群臣之一,聽了這道命令,就離開宴席,出門到車子上坐。孫權叫人把他找回來,責備他:「無非是大家共同作樂而已。公(老太爺)為什麼生氣?」

孫權對張昭一向尊稱他為「公」,不敢以他的官職相稱;更不敢直呼其名。

張昭回答孫權:「當年商朝的紂王,把酒糟堆積成一座小山,把游泳池裝滿了酒,邀集群臣喝酒,喝到天亮,號稱『長夜之飲」,當時,他們也以為『無非是共同作樂而已』,不知道那是一件不好的事。」孫權答覆不出話來,沉默了一陣,吩咐人把筵席撤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