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戰功赫赫的曹魏將領,最後卻憂鬱而逝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一生戰功赫赫的曹魏將領,最後卻憂鬱而逝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著名將領,都有兩個共同的夢想,一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二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只不過,這兩個夢想,也僅僅是夢想,華夏民族傳承了五千年,能夠完成者,卻少之又少,就連較為簡單的第二點,都少有人做到。單以三國時期為例,彼時的著名將領,有人得以善終,例如趙雲;有人死於天災,例如董襲;有人死於宵小之手,例如張飛;有人則鬱鬱而終,例如馬超,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也屬於最後一類。他跟隨曹操近三十年,曾是曹操的心腹愛將,卻先被曹操批叛,後被曹丕羞辱,最終因憂鬱而逝。這個人是誰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他不是別人,正是位列五子良將之一的於禁。於禁,字文則,原本出身微末,後來得到王朗的舉薦,並受到了曹操的重用,成為了一員大將。最初的時候,曹操非常倚重他,每次親自出征,都讓他擔任先鋒,每次退兵,都讓他擔任後衛。而且因為他每次出征,繳獲的財物都不會藏私,所以曹操每次對他的封賞都非常豐厚。《三國誌·於禁傳》記載:「太祖每征戍,鹹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剛特重。」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看出曹操對於禁的看重。

可是曹操對他的態度,最終還是發生了改變,此事發生於公元219年。當初剛剛被劉備拜為前將軍,並得以假節鉞的關羽,突然發動了北伐,出兵襄樊,圍困了曹仁。於是曹操將於禁作為援兵,派往了前線。可惜的是,當時恰逢漢水暴漲,於禁被水淹七軍,最終投降了關羽,而與他同去的龐德,則誓死不降,終被斬殺。消息傳回之後,曹操曾感歎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也就是說,信任倚重了於禁三十年之久的曹操,對其失望了。

而曹操的兒子曹丕,則做的更絕--於禁先降關羽,後降東吳,終於輾轉回歸之後,曹丕命人將於禁投降一事,刻成了曹操陵墓中的壁畫。於禁看到這幅景象後,羞愧難當,不久病逝。《三國誌·於禁傳》記載:「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hui)發病薨。」

眾所周知,於禁雖然晚節不保,但是他為曹魏征戰三十餘年,可謂戰功赫赫。其最終投降一事,也非戰之罪,而是無奈之舉,可曹操和曹丕為什麼都對他如此失望,甚至大肆羞辱他呢?要知道,劉備的部將黃權,迫不得已降魏之後,劉備可是從未口出惡言的,難道曹操父子的氣度,遠不及劉備嗎?其實不然,與其說曹操厭棄於禁,是恨其投敵,倒不如說,於禁的思維,已經跟不上曹魏發展的腳步了,彼時的他,於曹魏而言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投降一事,不過是一個引子罷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於禁以治軍嚴明著稱--曹操收編的青州兵,一向被曹操縱容,宛城之戰時,他們趁機叛變,於禁卻敢於對他們進行鎮壓;同樣是在宛城之戰,曹軍大亂,他卻能夠率眾且戰且退,即使有人傷亡,也不會四散奔逃;後來曹操厭惡降將朱靈,於禁僅率十餘名騎兵,到了朱靈的營寨,便奪下了其兵權,後來朱靈在他帳下效命,也不敢表現出不滿,更不敢反抗,由此可見於禁有多令人敬畏。

然而與此同時,《三國誌》中,卻提到了這樣一句話:「然(於禁)以法御眾,不甚得眾心。」這一點,反應的不僅是於禁與其部下的關係,也同樣反映了曹魏當時的狀況。我們都知道,曹操曾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不過他雖然敢任用不賢之人,卻不會縱容所有人,為了保證治軍嚴明,他採用了法家的觀點,執法非常嚴苛,於禁這類人才,自然能夠得到倚重。可是隨著他勢力的發展及穩定,只依靠執法嚴格,是行不通的,於禁這樣人,面臨的便是退出曹魏歷史舞台。畢竟,他不是曹操,做不到讓自己的觀念迅速轉變。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於禁雖然最終晚節不保,但是這並非是曹操厭棄他,曹丕羞辱他的根本原因,或許就算沒有此事,他也終將會退出曹魏的權力中心,遭到上位者的拋棄,畢竟,他的性格,他的作用,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的曹魏了,可是已經年邁的他,根本無力做出任何改變,只能選擇在關鍵時刻投降乞求活命。最後,還是在回到曹魏的時候,羞憤而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