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唯才是舉”,為何沒能阻止士族門閥的崛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唯才是舉”,為何沒能阻止士族門閥的崛起?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頒布《求賢令》,正式實行「唯才是舉」的選官制度。曹操實行「唯才是舉」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阻止士族門閥的崛起,阻止士族門閥控制選官權,保證曹家在未來的曹魏政權中的統治地位。

然而從建安十五年(210年)到曹操去世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士族門閥的影響日益強大。曹操去世的當年,曹丕用有利於士族的「九品中正」代替了「唯才是舉」。正始十年(249年),士族門閥的代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標誌著曹魏的最高權力落入士族門閥的代表司馬氏之手,也標誌著曹操用「唯才是舉」阻止士族門閥崛起的政治計劃徹底失敗,曹魏滅亡已經不可避免。那麼魏武帝曹操的「唯才是舉」為什麼沒能阻止士族門閥的崛起呢?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東漢末年到三國是士族門閥崛起並主導社會的時代。而士族門閥崛起的條件主要有三個:一是在經濟上控制了大量人口和土地;二是在文化上壟斷了教育和輿論;三是通過掌握標準制定的話語權進而控制了選官,出現了所謂的「四世三公」。

曹操提出「唯才是舉」就是剝奪了士族在選官標準上的話語權,進而阻止士族壟斷選官權。但士族控制選官標準話語權的基礎是他們壟斷了教育輿論並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只要這個經濟文化基礎不改變,士族壟斷選官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特別是士族壟斷了教育,導致「唯才是舉」選出的官員也是士族佔了絕大多數。正因如此,只針對選官話語權的「唯才是舉」是注定失敗的,只是曹魏三代帝王的個人能力推遲了徹底失敗的時間,讓司馬懿在年僅七十時才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到了「高平陵之變」幾百年後的南北朝,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戰亂和紙張書籍的進一步普及,士族的經濟實力大幅下降,對教育輿論的壟斷也逐漸被打破。到了唐朝初年,士族門閥政治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