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在官渡之戰真的是沒有實力了嗎?其實是他自己放棄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袁紹在官渡之戰真的是沒有實力了嗎?其實是他自己放棄的

官渡之戰後,得勝的曹操也是元氣大傷。他和袁紹都為此戰投入大量糧草,需要時間恢復生產,曹操沒乘勝進攻河北就有「養傷蓄力」的意圖。更重要的是,袁紹雖大敗,但領地並沒萎縮,佔有河北四州,北靠關係良好的遊牧部族,而曹操只是解除了袁紹在北部的威脅,自身實力並沒增加。在綜合實力仍強於曹操的情況下,袁紹為何沒有捲土重來?

最直接的一個原因是,這時袁紹正為平定叛亂而焦頭爛額。此戰失敗後,河北很多郡縣都望風脫離袁紹,這對袁紹來說無異於傷口撒鹽。所幸他在河北根基尚穩,這些叛亂很快被平息,但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他的減分項。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原因是,袁紹在此戰中損失了大量人才。此戰不是在袁紹領地的中心區域發生的,所以對治下人口的消耗並不是特別嚴重,但沮授、田豐等頂尖謀士參謀都死於此戰,許攸則投降曹操。決策層的破損撕裂,對袁紹集團的摧毀力度無可估量,甚至牽連日後的局勢發展。其次,號稱「河北四庭柱」的顏良、文丑、淳於瓊、張郃,前三人命喪敵手,張郃則投降曹操,從此河北幾乎再無大將。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骨幹將領在軍中有多重要,看看張郃後來在曹操手下混得如何風生水起就知道了。而且,曹操滅了袁紹八萬士兵,這是一種基礎性的打擊,因為補充、訓練新兵是需要時間的,戰鬥力也將大打折扣,這時靠誰練兵是讓袁紹無比頭疼的問題。

最「形而上」也最具決定性的原因是,這時袁紹稱霸天下的心氣一落千丈。收拾敗局、平定叛亂後,袁紹一心撲在「家務事」上,尤其在選擇繼位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按規矩該由長子袁譚接班,但他更喜歡小兒子袁尚,所以暫時安排袁譚做青州刺史,然後長期糾結反覆,直到去世也沒給出痛快話。在袁紹身體狀況尚可時,河北集團就分裂成兩大派,一派擁護袁譚,一派擁護袁尚。袁紹死後,兩派更是吵得不可開交。待遠在青州的袁譚趕回河北時,「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袁尚已憑偽造的遺詔上位了,袁譚只能自立為車騎將軍,日後聯合曹操攻打袁尚,自己最終也死於曹操部下之手。這番朝堂內鬥、手足相殘、引狼入室的悲劇,都是袁紹沒盡早明確二子隸屬關係、卻過早表現個人傾向所造成的。如果這時袁紹還有意稱霸天下,早把精力放在對外戰事部署上了,而不是放縱自己的好惡攪亂朝堂;袁譚和袁尚也將各有重任,而不是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爭得頭破血流。袁紹不是蠢人,他只是覺得袁家勢力已達上限,「安排後事」比擴張勢力更要緊,即使他連「後事」也安排得一塌糊塗。這樣一個漫無目標的人,怎會考慮捲土重來?

總體來說,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偃旗息鼓,不是因為綜合實力不如曹操,而是因為他的「精氣神」已然垮了,所以不能盡快盡善地補救自己在物資、兵力、人才等方面的損失,反而把窟窿越扒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捲土重來既是主動選擇,也是被動受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