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蘇軾考試,曹操父子躺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趣聞:蘇軾考試,曹操父子躺槍

蘇軾成為公眾人物,最初是因為他的文章。仁宗嘉祐元年(1056)七月,蘇軾兄弟參加了開封府解。榜出,袁轂第一,蘇軾第二。蘇軾本來是四川人,卻參加了開封府解,顯然,其中一定有其父親運作溝通的艱辛。不管其中有什麼貓膩,蘇軾都成了史上最牛的「高考移民」。歷史告訴我們,考試制度在於得人,少些清規戒律可能更有益。

嘉祐二年,文壇領袖歐陽修權知貢舉。蘇軾兄弟試於禮部,這年的策論名為《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僅用六百餘字就闡述了自己一生所遵循的仁政治國理念:提出「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主張賞罰分明「有一善,從而賞之」,「有一不善,從而罰之」;但同時也強調「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獎賞有吃不準的地方要獎賞,懲罰有拿不穩的地方就不要懲罰。在蘇軾看來「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賞重了「不失為君子」,而罰重了「則流而入於忍」。

擔任點檢試卷官梅堯臣讀了蘇軾的文章,覺得「有孟軻之風」,轉交給歐陽修看。

歐陽修讀了後,「驚喜以為異人」。尤其是蘇文中引經據典,有「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之句。

饒是歐陽修一代文宗,想破腦袋也沒有想出蘇軾用典的出處。去向梅堯臣討教「此出何處?」哪知做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博聞強識的梅堯臣也是不知,老臉一紅,自已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何須出處!」。

最後,兩位考官大人達成共識:肯定是兩個人記性不好,忘記了出處(「以為皆偶忘之」)。

歐陽修本來想把蘇文取為第一,可是擔心文章是他的學生曾鞏所作,為避嫌疑,將蘇文取為第二。

等到揭榜後,這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歐陽修與梅堯臣面面相覷,自我解嘲道:「這個考生此經據典必定有出處,可能是我們上了年紀忘記而已。」(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

發榜後,蘇軾按規矩前去拜謁考官。

歐陽修不恥下問:「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見於何書?」蘇軾回道:「事見《三國誌》-孔融傳注!」

歐陽修回到家中,將《三國誌》-孔融傳遍閱,也沒有見到原文出處。

他日再問坡,蘇軾不敢再有所隱瞞,實話實說道:「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已賜周公。』操驚問:『何經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堯、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

歐陽修聽了,不由對眼前的青年刮目相看。他並沒有因為蘇軾的杜撰歷史而惱羞成怒,反而興奮異常,他折服於蘇的疑古與創新。認為蘇軾「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時隔多年,蘇軾回憶起師生二人初次見面的場景:「公為拊掌,歡笑改容。此我輩人,余子莫群。我將老休,付子斯文…」師生一見如故,歐陽修將年僅21歲的蘇軾引為同道中人,而且囑咐他「我將老休,付子斯文」,希望蘇軾能夠繼他之後,肩負起領導文壇的重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