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博望坡之戰”有隱藏不為人知的細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中“博望坡之戰”有隱藏不為人知的細節!

在《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一度被讀者誤以為是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場戰役。實際上,這場戰役和諸葛亮毫無干係。而之所以演義中說是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就是火燒博望坡,這無非是為了增加影視效果。

試想一下,在《三國》中那麼多名門將相,你又能記住幾個?曹操?諸葛亮?劉關張?周瑜?司馬懿?所以說大家給諸葛亮帶的光環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才導致讓讀者誤以為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的出山之作。

公元200年,官渡戰爭爆發後,劉備也和失散已久的張飛關羽重逢,並在汝南投靠劉辟、龔都,企圖在背後偷襲曹操,然而卻被曹操殺掉個回馬槍,劉備倉皇逃出,奔荊州投靠劉表,並在南陽一帶屯兵駐守。

時間到了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劉表趁曹操北上的時機派劉備帶兵北伐,中原安危迫在眉睫,曹操立馬指派大將夏侯淳、於禁、李典反擊劉備,劉備撤回前線選擇在博望坡與曹軍對峙。重點來了,在雙方對峙的過程中,劉備刻意派出少量軍馬與夏侯淳發生衝突,並故意敗兵退陣,隨後一把火燒燬了自己的軍營寨。劉備的種種跡象給夏侯惇造成一種劉備無力再戰的假象,夏侯淳得意的決定追擊。李典是個有心眼的人物,他感覺事情並不像夏侯淳想的那麼簡單,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告夏侯惇三思而後行。

而夏侯淳則認為是李典判斷的不對,故而不聽李典的忠告,才與於禁乘勝追擊。然而,當夏於軍馬一路追到狹窄的林間山道時,劉備的安排的伏兵圍住了他們的去路,夏侯淳無奈遭遇伏兵攻擊。千鈞一髮之際,李典指揮的人馬前來接應,救出了夏侯淳。而劉備由於兵力太少,也選擇了退軍。這就是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並不是像小說裡所寫劉備用火攻敗曹軍的,劉備只是燒燬自軍營寨,用的是伏兵之計而已,所以將這場戰役稱之為「博望坡之戰」更恰當。

第二,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中羅貫中給的標題是「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也就是歷史中有名的「隆中對」。那麼「隆中對」與誰對?如何對?不錯,這正是劉備的三顧茅廬。

說劉備在新野安營紮寨時,劉備的謀士參謀徐庶給劉備推薦人間臥龍諸葛亮,意思是得到他的幫助就能平定天下了。因此第二天劉關張帶著禮物前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無奈只好返回。過了幾天劉關張冒著大雪又來拜訪諸葛亮,怎料劉備又一次撲了個空,只好留下封信暫且回去。第三次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諸葛亮的住處,這次正好碰見諸葛亮在睡覺,無奈只有在屋裡靜靜地站著,不敢打擾。過了很久,諸葛亮才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面對劉備的請求,諸葛亮答應了。這一年,諸葛亮27歲,也就是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

好了,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了吧,「火燒博望坡」實則是公元202年劉備兵敗逃跑時的一場小戰役,倒不如說是「博望坡之戰」更為合理一些,這一年諸葛亮也不過21歲而已。總之,從史書上記錄的時間來看,諸葛亮不具備直接或間接參與博望坡戰役的各種條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