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三國最終格局和走向的竟然是用人之道?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決定三國最終格局和走向的竟然是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論取捨。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還頒布了一條重要命令:「惟才是舉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於這一命令的頒布並付諸實施,天下賢士爭相歸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舉,不以地位高低論取捨,必定表現出愛才如命、求賢若渴的特點。曹操為了得到一個人才,不惜採用任何手段。他禮賢下士,廣招賢才,天下賢士歸附他,有如水之歸海。

給後來的降將以來投之路。不僅如此,曹操還採用挖牆腳的辦法,從敵方挖人才. 曹操雖然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樣擺脫不了嫉賢妒能的狹獈思想的束縛。

曹操既要籠絡天下賢士之心,廣開賢路,而對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雖然知人善任,但有時也有不明之舉。 最重要的一點,是曹操多疑,愛猜忌。

總之,曹操之所以為曹操,就在於他有得有失,不失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為許多中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仕進的機會,也為許多出身低賤的壯士提供了一顯雄風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為後世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在這一點上,不難看出,不管《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劉抑曹,但在用人的具體描寫中,卻始終掩蓋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裡行間不時閃爍著對曹操用人之道的讚美之辭。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與他事業的興衰交織在一起,交相輝映,鑄成一座赫赫豐碑,矗立在讀者眼前,讓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輝,照徹古今。

 縱觀孫權的用人之道,有一個顯著的特色,那就是敢於大膽起用新人

孫權任用周瑜破曹操於赤壁之時,周瑜不過二十幾歲,人們呼為周郎;周瑜死後,孫權又任用魯肅接管軍國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覷江南;魯肅之後,呂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華橫溢,敗蜀漢「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於荊州,為東吳奪回了這一戰略重地;後劉備起傾國之兵伐吳,報殺弟之仇,孫權更是大膽起用白面書生的無名小輩陸遜,陸遜風流儒雅而韜略滿腹,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於猇亭。

由於孫權採取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東吳在這場鬥爭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沒有出現蜀漢類似的人才危機。

在這一點上,東吳顯得比蜀漢棋高一著,籌高一等,確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

 人才困乏是蜀國為什麼最早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首先,劉備善於籠絡人心,禮賢下士。

其次,劉備也採用挖牆腳的方法尋覓人才。「五虎大將」之一的趙雲,就是他從老同學公孫瓚那裡挖過來的。 劉備善於籠絡人才,也善於運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劉備勢必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起用新人(而這又恰恰是魏吳都頗為重視的)。因此,在這場智慧與力量的抗爭中,一旦老將舊臣死去,蜀國就陷入了人才危機的窘境,面對魏吳新人輩出,人才濟濟的繁盛局面,就顯得力不能支了。

應該說,人才困乏是蜀國為什麼最早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劉備豈能擺脫干係?劉備在很多時候還表現出任人惟親,賞罰不明,全「小義」而忘「大義」的積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