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和張溫早知道董卓真面目,為何最後沒有除掉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皇甫嵩和張溫早知道董卓真面目,為何最後沒有除掉他?

皇甫嵩和張溫早知道董卓真面目,為何最後沒有除掉他?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孫子兵法·地形篇》有云:「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這句話簡單點說,就是慈不掌兵,為將者不能太嬌慣寵溺下屬,因為很多下屬是喜歡蹬鼻子上臉的——驕兵悍將的養成,主帥要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強調治亂世須用重典,所以陳壽也不得不承認,在諸葛亮執政時期,蜀漢「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漢朝的兩位車騎將軍,本來可以在董卓羽翼未豐但驕態已露的時候,按照軍法將他及早除掉,只可惜這兩位車騎將軍的一念之仁,為大漢帝國留下了心腹大患——這就是慈不掌兵的最好明證:這兩位車騎將軍要是及早除掉董卓,漢朝可能未必滅亡。

在大多數印象中,最早反對董卓的,是官渡之戰的兩位指揮官,也就是曹操曹孟德與袁紹袁本初,這一點似乎可以得到《後漢書》與《三國誌》的證明。

在曹操袁紹之前,已經有兩人識破了董卓真面目,這二位早就想殺掉董卓以除後患,只可惜他們的行動被另外兩人阻止了——識破董卓真面目並準備除掉他的,是皇甫酈和孫堅,而不忍對董卓下手的,是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和行車騎將軍張溫。

袁紹和曹操是想幹掉董卓,但他們並非最早動殺機者

袁紹在朝堂上跟董卓拔刀相向,在《三國誌》《後漢書》《山陽公載記》《獻帝春秋》《漢末英雄記》(下文史料均出自這五本史料,不再一一註明),這五本史料記載同樣一件事,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按照上述五本史料的記載,袁紹跟董卓拔刀相向,發生在光熹元年(189年,也可以稱之為中平六年)。當時董卓為了顯示自己可以決定大漢天子的命運,就提出廢劉辯而立劉協,而且說話也相當不客氣:「劉氏種不足復遺」。

董卓這句話,屬於一桿子打翻所有姓劉的,但是姓劉的卻沒有人敢站出來接茬兒,只有司隸校尉袁紹站了出來:「老劉家君臨天下四百年,恩澤深厚萬民擁戴,現在皇帝雖然還很年輕(其實是年幼),但也沒犯什麼錯誤,你想廢適立庶(劉辯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劉協是美人王榮所生、董太后養大的庶子),恐怕沒有人會贊成。」

董卓連老劉家都干一起罵,自然也不會把司隸校尉袁紹放在眼裡,罵的更難聽:「你這小崽子(豎子)給我閉嘴,天下大事都是我說的算。我要換皇帝,哪個敢不從?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鋒利嗎(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也翻臉了,他也拔出刀來:「你以為天下就你最能打嗎?」袁紹橫刀當胸揚長而去,牛輔華雄李傕郭汜大眼瞪小眼,都沒敢上前阻攔——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能不招惹還是別招惹了。

袁紹公開跟董卓翻臉,不但沒有被追殺,反而陞官了:卓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曹操是宦官之孫太尉之子,在朝堂上不大受待見。當時的曹操有點像似禽似獸的蝙蝠,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十常侍勢同水火,曹操夾在中間很不好做人。儘管曹操曾用五色大棒打死過蹇碩的叔叔蹇圖,據說還曾刺殺張讓未遂,但並沒有取得何進的信任——曹操曾勸說何進不要召董卓進京,結果被罵了出去。

「孟德獻刀刺董卓」,這件事正史好像沒有記載,但是曹操不肯跟為虎作倀,那倒是真的:「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討董聯軍的兩個發起者後來兵戎相見,那是後話,但在初平元年,曹操卻是袁紹的手下,這對發小紈褲,也曾並肩作戰——曹操比較勇悍,而袁紹比較窩囊。

要幹掉董卓的,在袁紹曹操之前還有個皇甫酈

說皇甫酈可能有讀者不熟悉,但要提起皇甫嵩,那就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曾經是董卓上級,後來差點被董卓弄死。

皇甫酈是皇甫嵩的侄子,早在漢靈帝中平二年,皇甫酈就建議皇甫嵩盡早幹掉董卓,而且是殺之有名。

在沒有進京胡作非為之前,董卓是頗有俠氣的一員悍將,而且戍守邊疆威名赫赫:「以健俠知名。為州兵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藏箭謂之服,藏弓謂之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眾所周知,悍將一般都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能打,另一個是不太聽話,董卓就是十分不聽話。

中平六年(不同史料記載時間不一,還有中平二年、五年兩種記載,咱們以《後漢書》為準),漢靈帝下令:前將軍斄鄉侯董卓征討黃巾軍有功,升任并州牧,其統轄的西涼軍交給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槐裡侯皇甫嵩。

不知道漢靈帝為何要如此安排,反正董卓是十分不滿並抗命不遵:「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詔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從。」

董卓是一員悍將,但是跟皇甫嵩比起來,他就是一隻弱雞菜鳥,皇甫嵩當年要想拿下董卓,那就是分分鐘的事兒:「北中郎將盧植及東中郎將董卓討張角,並無功而還,乃詔嵩進兵討之。嵩與角弟梁戰於廣宗……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係獲甚眾。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

黃巾軍的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人公將軍,隨便拉出來一個就能吊打董卓,但這三大將軍,卻被皇甫嵩陣斬兩個,剖棺戮屍一個。如果皇甫嵩要揍董卓,還不跟揍小孩兒一樣?

董卓拒不移交兵權,皇甫嵩的侄子(從子)皇甫酈看出問題了:「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此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且其凶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按照皇甫酈的設想,是待天子行征伐,直接幹掉董卓,這樣皇甫家就沒了競爭對手,可以效仿齊桓公晉文公尊奉天子(表面上)稱霸天下(真實目的)了。

從這段史料中,我們能看出皇甫酈也是有野心的,往好裡說,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往壞裡說,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讀者諸君都知道,皇甫嵩是一位正人君子,而且對大漢朝廷忠心耿耿,他堅決制止了侄子的行動:「董卓抗命不遵有罪嗎,我妄動干戈也不對。還是把事情上奏,讓朝廷處理吧(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桀驁不馴的董卓遇到胸懷大志的皇甫酈,等於鬼門關上走了一遭,要不是忠臣皇甫嵩沒有野心,可能董仲穎的骨頭,早就被皇甫家拿去敲鼓了。

孫堅與董卓,在中平三年就已經成為死敵

就像左車騎將軍皇甫嵩不聽皇甫酈的話一樣,行車騎將軍張溫也不肯聽孫堅的話——如果張溫當時要殺董卓,那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比皇甫嵩殺董卓容易一萬倍。

話說那是漢靈帝中平三年,軍閥邊章和韓遂在涼州作亂,當時的中郎將董卓一開始作為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的部下,跟邊章韓遂屢戰不勝,朝廷就派大司空張溫以車騎將軍的名義前去征討:「朝廷復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拜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溫。」

漢朝對假節者的權利有專門的規定:「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

董卓這個驕橫的傢伙,恰好在張溫手下犯了軍令嗎,而且還梗著脖子不肯認錯:「溫以詔書召卓,卓良久乃詣溫。溫責讓卓,卓應對不順。」

可能是前世冤家,當時坐在張溫旁邊當參謀的孫堅一見面就看董卓不順眼,他趴在張溫耳邊(耳語謂溫)出主意:「董卓這小子犯了大錯還這麼囂張(不怖罪而鴟張大語),應該以延誤軍機(以召不時至)為名,搬出軍法把他斬首示眾!」

張溫可能是聖賢書讀多了,他居然捨不得殺掉悍將董卓:「董卓很能打,在西北邊陲很有威名我今天把他殺掉,西征豈不是少了一個臂膀?」

眼見軍事主官不肯聽從自己這個參謀的建議,孫堅也有點急了,他明確表示張溫根本就不必依賴董卓:「明公您親率王師,威震天下,何必依靠這個跋扈的董卓(有我不就行了)?」

孫堅又歷數了董卓三宗必死之罪:「不假(鳥,給面子)明公(對上級的尊稱,與主公有區別),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討,而卓雲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

孫堅還列舉穰苴斬莊賈、魏絳斬楊乾等著名將領的成功做法,勸張溫斬將立威,最後把張溫說煩了:「你還是回去吧,別寒了董卓的心。」

從中平三年開始,董卓跟孫堅就成了不死不休的仇人。關東聯軍討董,孫堅主動請纓打前鋒;聽說孫堅來了,董卓連呂布華雄都信不過,自己掛帥出征。董卓被孫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互相打了滿頭包:「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狹路相逢勇者勝,最後是董卓慫了:「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今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

讀者諸君都知道,董卓獨子早逝,有個女兒,已經嫁給了部將牛輔(演義裡是李儒)。董卓想跟孫堅做親,也只能把獨生孫女董白捨出去了。

但是孫堅一點都不買賬,表示一定要跟董卓不死不休:「董卓逆天無道,擅自廢立天子,我今不天不夷滅你的三族,把你的腦袋懸示四海,死了都不會閉眼,又怎麼肯跟你結姻親?

孫堅嘴上放狠話,手上下狠手,最後把董卓嚇出了心理陰影:「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我搬家總行了吧?」《三國誌· 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孫堅)復進軍大谷,拒(距)洛(當時漢朝都城在洛陽)九十里。卓尋徙都西入關(回到了西漢都城長安),焚燒洛邑。堅乃前入至洛,修諸陵,平塞卓所發掘。

慈而掌兵的惡果: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皇甫嵩和張溫放過了董卓,但董卓卻不肯放過他們,皇甫嵩還好一些,在董卓刀下撿了一條命,而張溫就悲劇了——他直接被董卓打死了。

孔子曾經說過,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但董卓這個西涼軍閥,顯然不是孔子信徒,他屬於典型的以怨報德,這就叫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初平元年,大權在握的董卓用漢獻帝的名義,給了皇甫嵩一個羞辱性的職務——城門校尉。讓原來的左車騎將軍去看大門,董卓的真實意思是要殺掉皇甫嵩(因欲殺之)。董卓動了殺機,手下自然有人逢迎代辦:「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將遂誅之。」

幸虧皇甫嵩有一個兒子皇甫堅跟董卓關係不錯,在酒宴之上痛哭流涕求情,董卓這才網開一面,在皇甫嵩賠笑道歉的情況下,表示自己不計前嫌:「嵩笑而謝之,卓乃解釋。」

皇甫嵩結局還算不錯,他一直看著董卓被做成了「人燈」,還官復原職回任車騎將軍,後來還升任三公之一的太尉。

與皇甫嵩的壽終正寢不同,張溫沒有一個善交際的兒子,所以他只能被董卓活活打死:「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皇甫嵩和張溫的一念之仁,不但坑了自己,也坑了大漢帝國——如果他們在中平年間就把董卓按軍法處決,就沒有後來的董卓「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塚墓,收其珍寶」了。

我們甚至可以說,是皇甫嵩和張溫的養虎遺患,為大漢帝國培養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掘墓人。由此我們不禁想到古代有一個非常荒唐的規定:督撫貪贓枉法降職為藩台臬台道台,藩台臬台繼續貪贓枉法,再降職為知府知縣,他們可以一直變本加厲貪贓枉法,為什麼不一擼到底關進大牢?當權者的說法是給犯錯者一個機會,其實是率獸食人——誰又給黔首百姓一個機會了?

君子對小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對驕兵悍將的縱容,就是對江山社稷的不負責任。治亂世須用重典,諸葛孔明的經驗,一萬年都不會過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