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翊在丹陽遇害是意外嗎?跟孫權有沒有關係?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翊在丹陽遇害是意外嗎?跟孫權有沒有關係?

孫翊在丹陽遇害是意外嗎?跟孫權有沒有關係?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孫權第一次征剿黃祖的時候,由於山越族人趁機復動,致使孫權不得不放棄江夏的攻勢,轉入了鎮撫山越的軍事行動。而在這期間,孫權的弟弟,時任丹陽太守的孫翊被害,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據《三國誌宗室傳》中的記載:孫翊是孫堅的第三子,比孫權小兩歲。勇猛強悍、果敢堅毅(驍悍果烈),在諸多方面跟孫策極為相似(有兄策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丹陽太守吳景去世之後,二十歲的孫翊(時年二十),以偏將軍的身份接任丹陽太守(以偏將軍領丹楊太守)。次年,被身邊的心腹邊鴻所害(後卒為左右邊洪所殺)。

關於孫翊的死,看似非常簡單,但是實際上的整個過程,卻非常的離奇曲折。導致孫翊被害的起因,跟孫權殺盛憲有一定的關係。

據《會稽典錄》中的記載:盛憲原是漢室朝廷任命的吳郡太守(遷吳郡太守),才識、品德弘高雅量(器量雅偉),在當地享有盛名(憲素有高名)。孫策平定吳郡和會稽的時候,殺掉許多不屈服的當地豪士鄉紳(誅其英豪),但唯獨對盛憲很是忌憚(策深忌之)。孫策明知盛憲不會為己所用,但也不敢殺他,所以就把他困在了吳郡。

盛憲又跟孔融的關係非常好(憲與少府孔融善),孔融擔心盛憲長久不屈服孫氏,終會遭遇不測(融憂其不免禍),所以就跟曹操寫了一封信(乃與曹公書),希望曹操能設法救盛憲脫離困境。曹操收到孔融的信後,經過一番思量,以天子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征盛憲為騎都尉。孫權得知消息之後,搶在了詔書未下到吳郡之前殺掉盛憲(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

盛憲被殺之後,他的兒子投奔了曹操(子匡奔魏),並在曹操手下做了征東司馬(位至征東司馬)。被盛憲舉薦的兩位孝廉媯覽、戴員跑到山裡面躲藏了起來(憲故孝廉媯覽、戴員亡匿山中)。後來孫翊到丹陽任命之後(孫翊為丹楊),又找到了媯覽和戴員(皆禮致之),並命媯覽為大都督(覽為大都督),戴員為郡丞(員為郡丞)。

據《吳歷》中的記載:媯覽和戴員受到了孫翊的禮遇之後,並沒有安心的輔佐他,而是想方設法的拉攏孫翊身邊的心腹邊鴻等人(媯覽、戴員親近邊洪等)。這件事情也被孫翊撞到了好多次(數為翊所困),每次都對他們進行一頓責罵就不了了之了。正是孫翊對他們的放縱,最終導致了殺身之禍。媯覽和戴員早有叛逆之心(常欲叛逆),就在孫權集中精力征剿黃祖、鎮撫山越叛亂的時候(因吳主出征),他們串通邊鴻,在孫翊毫無防備之時殺害了他(遂其奸計)。

通過這些記載,整個事件就還原了:孫權殺掉盛憲,致使媯覽、戴員逃亡,孫翊又禮聘二人遭遇不測。如果這樣看的話,孫翊的死跟孫權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關係。

但是這其中有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孫翊為什麼要禮聘媯覽和戴員呢?要知道,二人之所以要「亡匿山中」,這說明孫權跟這兩個人之間有著很嚴重的分歧,甚至是有著刻骨的仇恨。而通過孫翊被害之後,他的夫人徐氏為他報仇的經歷可以看出:孫翊的手下並不缺乏勇猛忠義的將領。作為孫權的親弟弟,不重用自己手下的將領,反而把兩個仇人禮聘到自己的門下並加以重用。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孫翊對孫權也有很大不滿,重用媯覽和戴員也有著某種特別的目地。民間流傳的那句老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是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縱觀孫翊的做法,只有這個解釋最為合理。那麼孫翊和孫權的矛盾究竟出在哪裡呢?關於這個問題在史料當中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是根據《典略》中的記載:孫策臨死之前(策臨卒),向眾人托孤的時候,張昭等人曾建議將兵權交付於孫翊(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孫翊又名孫儼),孫策沒有同意,而是直接喊進孫權(而策呼權),將印信交給了他(佩以印綬)。當時孫權19歲,孫翊17歲,按照年齡看,兄弟兩人在這個時候,都應該有了自己的想法。而這也是史料上記載的,唯一一件有可能使兩人產生矛盾和分歧的事情。

所以,孫翊收復並重用媯覽和戴員的目地:極有可能是想等羽翼豐滿之後,奪回江東的兵權。但是沒想到卻遭了這兩個白眼狼的毒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