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曹操和張魯的陽平關之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中曹操和張魯的陽平關之戰!

建安十三年,張松前往許昌請曹操發兵攻打漢中,以解除張魯對益州的威脅,曹操當時拒絕了。曹操並非不想取漢中,而是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匆忙發兵有害無益。此後,曹操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只等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時機。

如果攻打漢中張魯,曹操最擔心的是江東孫權乘機進攻合肥,西涼韓遂和馬超也有趁火打劫的可能性,所以攻打漢中並沒有那麼簡單。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濡須大舉進攻孫權,給了孫權極大的震懾,使孫權一段時間內不敢輕舉妄動。同時遣夏侯淵打敗馬超韓遂,控制住隴右河西等地,徹底解決漢中側翼的隱患。

建安十九年,劉備佔領益州之後,也準備攻取漢中,曹操為搶在劉備之前取漢中,於是決定發兵攻打張魯。曹操在用兵策略上做了充足的準備,取漢中的慾望越強烈,越要三思而後行,把各種因素都盡量考慮全面,謀定而後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謀在事先才能無往不勝。這是曹操用兵的一大特點。

但是百密一疏的是,在選擇行軍路線這個關鍵問題上,曹操獲得的情報有誤。進軍漢中有四條路線,分別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陳倉道。曹操最後選擇走陳倉古道,陳倉古道必須經過陽平關,手下的降將告訴曹操,陽平關兩山之間相距較遠,中間有寬闊的地帶,曹操認為寬闊地帶適於大部隊進攻作戰,因為曹操的人馬有十萬之眾。不過等曹操來到陽平關就傻眼了,兩邊高山險峻,中間很狹窄,屬於易守難攻的地方。

曹操大軍在如此狹窄的地帶難以展開,人數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在對陽平關攻打幾日之後毫無進展,自己卻損失很大,曹操認為這樣下去不利於作戰,於是打算撤軍。曹操對於大的情報都很重視,對於路線這種小情報卻忽視了。細節因為「小」,所以更容易被忽略,細枝末節往往是事情成敗的關鍵,影響事情的結果。選對了路線,進攻就會順利許多,選錯了就損失巨大甚至失敗。

在曹操在撤軍之時,徵求手下謀士參謀的意見,這時謀士參謀劉曄對曹操說了四個字「不如致攻」,意思是說進行一次特殊的進攻,曹操立馬明白了劉曄的意圖,利用撤軍迷惑張魯,等張魯在陽平關的守兵得知曹操退兵,放鬆警惕之時,曹操搞了一次夜間突襲,守將張衛在夜裡不明虛實的情況下棄關逃走,曹操出其不意的拿下陽平關。

劉曄對攻下陽平關立有大功,但劉曄為何沒有對曹操直接說明自己的意圖呢,而是含蓄的說了四個字, 這就是劉曄的聰明之處。作為謀士參謀給領導出謀劃策是必要的,但不能讓領導覺得下屬比自己還高明,劉曄點到為止,曹操心領神會,既能讓曹操瞭解自己的能力,又顯得曹操很英明,要是鋒芒太露,難免和楊修一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