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部將傅肜和傅僉:配享武侯祠的“父子著名將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部將傅肜和傅僉:配享武侯祠的“父子著名將領”

    在成都武侯祠中,有個文臣武將廊,共有文臣武將28人,被稱為「蜀漢二十八臣」,是三國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在這28人中,有兩對父子,除董和與董允(董允因在《出師表》上有名而被眾人熟知)外,另一對父子傅肜(ronɡ)和傅僉(qiān),低調地分列在文臣廊和武將廊中。他們人生的閃光點,都是在蜀漢政權幾近傾頹的時刻,作出了無限悲壯的犧牲。

     父親傅肜:寧可戰死 也不投降東吳

  傅肜,三國時期義陽人,大約屬於今湖北棗陽一帶。史書中對他的出生時間沒有詳細記載,生平記載也十分簡短,說他在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中任別督,是伐吳大軍的分部指揮之一。

  這位著名將領甚至在《三國誌》中都沒有屬於他的列傳,關於他的記載,還要到其他著名將領列傳中去找。《三國誌·吳書·陸遜傳》中說:「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在這段記載中,傅肜排在各個分部將領中的最後一位。不久後,他就戰死在夷陵之戰的斷後之路上。

  傅肜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三國時蜀漢著名將領、大將軍,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開國將領,又稱始將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將」稱號的丞相,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將」。

  但在武侯祠興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文臣廊中,傅肜排在了第四位。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

  對深受《三國演義》影響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排名令人不解。這14個文臣中,傅肜可能是最不熟悉的人物,而大家熟悉的法正卻沒有入選。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傅肜入選的背後,是蜀漢軍制、政治鬥爭及中國古代價值觀的綜合體現。雖然傅肜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流星,但並不代表他是一個可以被遺忘的人。

      荊州集團的夷陵之戰

  留給我們的歷史信息中,最主要的似乎就是傅肜的出生之地了。義陽,屬荊州管轄。

  《三國誌·吳書·陸遜傳》詳細介紹了蜀軍在夷陵之戰時的軍事佈置:大都督馮習(南郡人)、廖淳(廖化,襄陽人)、輔匡(襄陽人)、傅肜(義陽人),全是荊州人。在史書中威名遠揚的「五虎上將「,一個都沒有出現。

  那麼,「五虎上將」們此時都在幹什麼呢?關羽是夷陵之戰的導火索,戰前已亡,張飛出師未捷被殺。黃忠,戰前一年病死,馬超正在重病中。還有個趙雲,但他把劉備得罪了。

  《三國誌·趙雲傳》中記載,孫權襲荊州,劉備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劉備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趙雲的建議是非常好的,但劉備沒聽進去,也沒讓趙雲出席夷陵之戰。所以,這場戰鬥真正成了劉備和他的荊州集團的戰爭。

  雖然歷史只記錄了傅肜寥寥幾筆,但如果仔細去瞭解蜀國的軍制,我們或許可以勾勒出傅肜的人生軌跡。

      有了人脈就有了軍隊

  著名古典文獻學專家王鑫夫在《補三國兵制》中說,蜀國當時的兵制很複雜。其中,蜀軍設有曲長這一職位,證明蜀軍中有部曲軍制的存在。

  部曲,在漢代本是軍隊編制的名稱,大將軍營有5部,部下有曲。三國時期的部曲,基本指的是地主豪強的私人武裝,絕對服從將領的指揮。戰亂使流民數量急劇增加,人民需要尋找豪強依附,私人武裝的數量就大大增加了,收留流民眾多的豪強就成了割據勢力手下的武將。這樣,就形成了君主控制武將、武將控制部曲的割據鬥爭形勢。三國時期的著名將領,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多的,就是這個原因。

  流浪了半生的劉備,靠著魯肅與諸葛亮,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有了人生第一個靠譜的根據地荊州。在這個地方,他發揮善於人際關係的優良傳統,很得人心,籠絡了大量地主豪強。有了豪強的支持,也就有了軍隊,這也是劉備能迅速進入益州的原因。

  傅肜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帶著部曲加入劉備集團的。馮習、廖化等人的人生軌跡,與傅肜十分相似,都是這時加入劉備集團的。因為劉備的人望,他們對劉備忠心無二,荊州軍成了劉備入蜀的主力。

  當劉備帶著傅肜、馮習這些好兄弟,帶著好不容易換來的家底去夷陵拚命時,就已注定了蜀國走向衰敗。

      傅肜戰死荊州軍衰落

  劉備進入益州後,軍隊構成發生了變化。除原有的荊州軍,還多了另一支投降的部隊,就是劉焉、劉璋父子留下的東州兵。這支軍隊主要由南陽、三輔等地的流民組成,實質上還是部曲。部曲的士兵,基本上只聽自己將領的話,君主的命令都可以不管。

  夷陵大戰後期,在著名的火燒連營後,劉備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蜀軍潰不成軍,大部分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

  劉備乘夜突圍,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為護衛劉備,傅肜帶領最後一波生力軍死戰殿後。

  在這場戰鬥中,傅肜經歷了人生中最閃光的一刻,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三國誌·蜀書·鄧宗張楊傳第十五》記載:時又有義陽傅肜,先主退軍,斷後拒戰,兵人死盡。吳將語肜令降,肜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

      荊州軍消失的後遺症

  夷陵之戰,讓劉備的荊州軍幾乎傷亡殆盡。劉備一生中所匯聚的最忠誠的生力軍,隨著傅肜的吶喊,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隨後,劉備病死,蜀漢政權再沒有機會去匯聚這樣一支忠心的有生力量。在軍事力量中失勢的荊州軍團,與軍心未定的東州軍、益州本地豪強之間,開始了暗流洶湧的政治鬥爭。

  劉備托孤,委託東州軍代表人物李嚴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意在聯合荊州軍和東州軍再圖天下。可惜諸葛亮最後以補給不利為由將李嚴貶斥,令李嚴鬱鬱而終。劉備的核心人事思想,沒有被諸葛亮執行。此後,東州軍逐漸淡出政壇。蜀國長期依仗飛軍(青羌)、賨叟(賨人)、白軍(南中少數民族軍隊),並在人口稀少的益州徵兵,讓軍隊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最終讓反戰情緒爆發。這一切,都是失去荊州軍的惡果。

  蜀漢政權滅亡前7年,代表益州土著及少數民族利益的譙周,怒作《仇國論》,反對姜維窮兵黷武,蜀國積累的矛盾已不可調和。

  這時,仍有一個人繼承著荊州軍的遺志,繼承著父親的忠誠,幾乎是一個人在戰鬥。這人叫傅僉,傅肜的兒子。

      兒子傅僉:繼承父志 忠誠感動對手

  成都武侯祠中,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14尊塑像紀念蜀漢武將,稱為武將廊。14名武將塑像排名,依次是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

  傅僉在武將廊中,望著不遠處的父親傅肜。他的死,是父親死亡的延續。正如歷史必定的結局一樣,悲壯卻又忠貞。悲壯戰死

  傅肜戰死後,《三國誌》記載,蜀漢政權拜其子僉為左中郎,後為關中都督。左中郎,對繼承父親功勳而任職的傅僉來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職位。景耀六年(265年),是蜀漢政權風雨飄搖的最後一年,傅僉臨危受命,準備像父親一樣戰鬥。這是一個逃不開的宿命,只不過,在蜀漢政權中,已經幾乎沒有傅肜年代那些忠貞的勇士了。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國「征四方之兵十八萬」,分3路進攻蜀國: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今甘肅臨洮)向甘松(今甘肅迭部縣東南)、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多萬人,分別從斜谷(今陝西眉縣南)、駱谷、子午谷(在今陝西西安南),進軍漢中。

  劉禪見魏軍真的來攻了,忙遣右車騎將軍廖化率一支人馬前往沓中,增援姜維;又派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率另一支人馬,到陽安關防守漢中的外圍據點。

  這年9月,魏軍3路大軍發起進攻。在東南,鍾會的主力部隊3路齊進。劉禪不等援軍到達,就敕漢中各外圍據點的蜀軍撤退。魏軍在沒遇抵抗的情況下,迅速進入漢中,隨即進逼陽安關。陽安關的守將,是傅僉和將領蔣舒。

  魏將胡烈進攻陽安關。《漢晉春秋》記載,蔣舒將出降,乃詭謂傅僉曰:「今賊至不擊而閉城自守,非良圖也。」僉曰:「受命保城,惟全為功,今違命出戰,若喪師負國,死無益矣。」舒曰:「子以保城獲全為功,我以出戰克敵為功,請各行其志。」遂率眾出。僉謂其戰也,至陰平,以降胡烈。烈乘虛襲城,僉格鬥而死,魏人義之。感動對手

  傅僉戰死的故事,被羅貫中搬入了《三國演義》中,只不過換了一種更為大義的死法:自刎而死。《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寫的:僉欲退入關時,關上已豎起魏家旗號,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魏兵四面合來,將傅僉圍在垓心。僉左衝右突,往來死戰,不能得脫;所領蜀兵,十傷八九。僉乃仰天歎曰:「吾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乃復拍馬衝殺,身被數槍,血盈袍鎧;坐下馬倒,僉自刎而死。

  傅僉的死,甚至感動了魏人。好作詩的羅貫中,給傅僉寫了一首詩:「一日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傅僉死後,魏軍一路所向披靡。老邁的廖化,是荊州軍最後的血脈。他與姜維共同指揮,幾度希望運用奇謀翻盤,但仍然擋不住蜀國滅亡的大勢。

  而後,三國歸晉,傅僉的子嗣被發配去養馬。司馬炎被傅僉所感動,將他們免為平民。《蜀記》記載了這段歷史。晉武帝詔曰:蜀將軍傅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僉父肜,復為劉備戰亡。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僉息著、募,後沒入奚官,免為庶人。

  在歷史中閃爍了兩次星光的傅肜與傅僉,他們的光芒並不暗淡。他們秉承了家族的優良傳統,感動了對手,見證了蜀漢政權的興衰與滅亡。他們的後人成為傅姓的先民之一,將這種家風繼續傳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