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密史:長遠來看諸葛亮斬馬謖是否明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密史:長遠來看諸葛亮斬馬謖是否明智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之時,有個人為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諸葛亮接納此建議,故有後來的「七擒孟獲」一段佳話。

諸葛亮南征歸來,適逢曹睿即位,魏國派司馬懿總督雍、涼兵馬,孔明聞之大驚,深恐日後司馬懿成蜀中大患,意欲先發制人。這個人說:「丞相剛剛平定南方,軍馬疲憊,只宜存恤,豈可遠征?我有一計,可除司馬懿。」後來此人巧獻反間計,曹睿果然將司馬懿削職為民。

然而此人卻因為在之後一次戰鬥的失敗,導致被諸葛亮揮淚斬殺。此人就是馬謖,一個偉大的軍事天才,悲劇的主人公。而諸葛亮在殺掉馬謖後,北伐一次次不可避免地以失敗而告終。

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嫁錯郎,或還能改嫁,還有一線生機。入錯行,而且還堅持,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馬謖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的馬謖,假如遇到知人善任的曹操,假如他的運氣好一些,也許他的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馬謖的悲劇自劉備開始,劉備白帝城托孤,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史上未載是什麼原因讓劉備莫名其妙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來。但書中記載,諸葛亮和馬謖親同父子,難道是劉備懼怕軍事才能一流的馬謖和諸葛亮聯合起來,實力更加強大,從而威脅劉禪的地位?而以後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並沒有把劉備的話放在心上,對馬謖,他有自己的見解,他對馬謖的評價為「匡世奇才」,而且十分敬重他,行軍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談,徹夜謀劃。

街亭一戰,事關重大,直接關係到此次北伐的勝敗。深知此戰重要性的諸葛亮為什麼不派久經沙場的老將魏延、吳懿、趙雲等人擔當,而不顧眾人的反對,「逆天行事」,一意孤行,讓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擔任大事呢?馬謖平常只是作為一個智囊和謀士參謀,雖然從未帶兵打仗進行實戰,但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能太信任了,也想讓自己的愛將借此關鍵一戰建功服眾,日後好付之重托。

所以在馬謖請令的時候,諸葛亮沒有拒絕,而是向他講了此戰的重要性,再加上馬謖又立了軍令狀,這就更加增加了諸葛亮的放心程度。然而,諸葛亮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的剋星老對手司馬懿親自率二十萬大軍爭奪街亭,別說馬謖的兩萬五千人,就是換了魏延趙雲等大將帶領全軍出戰,也不一定是司馬父子的對手。

後人都笑馬謖誇誇其談,只會紙上談兵,山上紮寨,犯了兵家大忌,是因為戰術錯誤而導致的失敗,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觀的,更是對一位軍事天才的侮辱。諸葛亮對困難形勢的估計不足才是導致此次失敗的關鍵。倘若真要以成敗論英雄,就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折兵損將,空手而回,最後還在五丈原搭上了性命,你能說諸葛亮沒有才能?你能說諸葛亮戰術錯誤?上天注定司馬氏當興,誰也擋不住,別說馬謖擋不住,諸葛亮擋不住,就是椰風來了,也擋不住。魏蜀吳注定是為司馬炎作嫁衣裳的。

街亭失敗,不是諸葛亮用人失誤,也不是馬謖戰術不對,而是因為敵人實在太強大太狡猾,便是聽王平的當道紮寨,失敗還是必定的,只是失敗的過程不一樣而已。可憐那馬謖運氣實在太爛,不僅輸掉這關鍵的一仗,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而且還立了倒霉的軍令狀,又不能像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關羽一樣有個帶頭大哥罩著,加上諸葛亮北伐失敗,回去沒法和皇帝交代,只好揮淚斬了馬謖。我相信,諸葛亮那一刻的淚水不是從眼裡流出來的,而是從心裡流出來的。

此後,諸葛亮一次次發出了「吾遍察諸將,皆無人可授」的悲歎,可見諸葛亮對馬謖情有獨衷,至死不能釋懷。他臨終前一定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我當初聽蔣琬勸告不殺馬謖,如果幼常一直在我身邊出謀劃策,為我分擔,今天的結果還會是這個樣子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