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天下大勢卻依然選擇劉備,諸葛亮為何這麼做?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明知道天下大勢卻依然選擇劉備,諸葛亮為何這麼做?

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戲劇、小說當中,諸葛亮的智慧都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只不過史書上的他謀略出眾、德才兼備,而後人心目當中的他卻往往被神化,成為了一個「多智近妖」的完美角色。

毫無疑問,能夠入選「武廟十哲」,且得到古今中外許多大人物高度評價的諸葛亮是當時頂尖的人物。早在隱居南陽之時,他便分析天下形勢,想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方針。諸葛亮的這一戰略為迷茫的劉備指引了發展方向,但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解——既然諸葛亮那麼聰明,想必一開始就知道劉備成功的概率極小。既然如此,他為什麼還要選擇出山輔佐,為蜀漢的發展鞠躬盡瘁呢?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會選擇效忠於劉備,一個重要的原因早就被他寫在了自己的名作《出師表》當中。建興五年(227),蜀漢丞相諸葛亮率兵北伐,大軍出動之前,他上表後主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從諸葛亮滿懷感情的陳述中,我們可以提取到許多有用的信息。眾所周知,劉備與諸葛亮的初次會面並不順利,最開始是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且提出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必須親自拜訪。於是,當時身為帝室之胄,名義上擔任著左將軍、豫州牧等要職,且被荊州牧劉表奉為上賓的劉備便在愛才之心的驅使下親自前去拜訪了當時只不過是個鄉野村夫的諸葛亮。

劉備以如此尊貴顯赫的身份去拜訪還是無名小卒的諸葛亮,原本已經能夠證明自己對人才的重視了。結果,他還沒能直接與諸葛亮見面,而是「凡三往,乃見」。因為文言文中「三」也可以代指多次,所以我們沒法知道劉備具體去了幾次,只能知道他確實為了尋訪諸葛亮耗費了大量精力,這進一步體現了他尋訪賢才的決心。

不管諸葛亮是故意設下難題考驗劉備,還是確實是不湊巧,劉備的誠心都毫無疑問將其深深打動。也正因如此,諸葛亮才會在出征之際回憶往昔,表達自己對劉備的尊敬和感激。《戰國策》中曾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諸葛亮博覽群書,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即使明知輔佐蜀漢幾乎只有失敗這一條路,他仍然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毅然做出了選擇。

除了感激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和重用之外,諸葛亮其實也是在為漢室盡忠。在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當中,曹魏是直接由曹丕逼漢獻帝劉協禪位而建立的,客觀來說確實是漢朝的繼承者。然而,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是漢朝皇室的後裔,這在重視血緣的古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籌碼。

站在如今的立場,我們可以說曹魏政權是在東漢基礎上發展而來,且具有「合法」的禪讓手續,說是正統王朝都並不為過。在《三國誌》當中,出身蜀漢的陳壽稱呼曹操為魏武帝,而稱自己曾經的主公劉備、劉禪為先主、後主也能夠反映這一點。不過,對於許多人而言,曹丕是篡奪漢朝基業,而劉備則是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立志於復興炎漢。兩相對比之下,顯然劉備才是正統。

誠然,東漢末年已經有許多人開始無視漢朝的存在,一心只想著如何獲得榮華富貴,如貿然稱帝的袁術、挾持漢帝的董卓等等。不過,也有不少人仍然心繫漢室,就連曹操帳下地位非凡的荀彧都極力勸阻曹操做出非人臣的舉動,希望維繫漢朝的統治。琅琊諸葛家世受漢祿,出身於此的諸葛亮自然也有著對漢室的忠心。

早在草廬中暢談天下三分之計時,諸葛亮便指出了這一謀劃的最終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後來東奔西走、南征北戰的過程當中,他也始終擁護流著皇家血脈的劉備、劉禪,堅持自稱為「漢」,並稱呼曹魏為「賊」。另外,在首次北伐收服姜維後,他也激動地表示:「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綜上所述,以諸葛亮的才智,自然知道蜀漢與曹魏對抗幾乎等同於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不過,劉備對其有知遇之恩,且從血緣上講是漢室正統,是忠於漢室者應當支持的對象。因此,他才會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將全副精力投入到建設蜀漢、復興漢室的大業當中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