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獻帝劉協禪位後沒有投靠劉備?劉備會怎麼對他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漢獻帝劉協禪位後沒有投靠劉備?劉備會怎麼對他呢?

對漢獻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漢獻帝,我們都知道,那是一個傀儡一般的皇帝,雖然有著最尊貴的地位,可是卻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這個皇帝當得甚至還不如一個普通百姓。那麼,為什麼當漢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了曹丕之後,只是去了自己的封地,並沒有投靠劉備?如果劉協去了劉備的地方,劉備會怎麼對他呢?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劉備、孫權,曹魏、蜀漢、東吳,三權鼎立。對這個亂世來說,真正地驗證了「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這兩個真理。每一位英雄都心懷天下,夢想遠大,然而天下只有一個,成王敗寇,勝者為王。正是由於有這些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角逐,才有了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

關於曹氏家族曹丕推翻漢獻帝劉協政權一事,可以說後人對這段歷史說法評論及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這是曹丕謀反,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得政權。也有人認為,曹丕替代劉協,這是歷史的必定趨勢,曹丕只是順勢而為罷了。還有人認為,這是為後面劉備稱帝做鋪墊的情節。

不管後人如何評價漢魏的更迭換代,不可否認的是,曹丕並未對劉協趕盡殺絕。劉協作為亡國之君,一沒有被殘忍殺害,二沒有落得自盡的下場,反而是被新帝冊封和賞賜。曾經的漢獻帝劉協變成如今的山陽公,曾經手握大權如今被圈在山陽之地,也算是日子自在。

曹丕得來的天下也絕非是偶然,而是從上一輩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曹丕不過是站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用曹魏取而代之漢代,真正的順勢而為。曹操戎馬一生,經歷百戰,胸懷天下,胸容賢才,雖然最終未取得天下,但是也讓北方得以統一。

那麼,說到漢獻帝劉協,為何劉協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沒有去投奔「皇叔」劉備,一同齊心協力恢復漢之天下呢?個中緣由既包括了漢獻帝本人的原因,也有劉備的因素,當然,還有當時的局勢情況息息相關。

首先,漢獻帝劉協本人並不是一個懦弱怕事、既無權又無能的人物,而是一個明大事、識大體、心懷天下、心繫蒼生、很有戰略眼光、很有治國才識的皇帝。我們過去評價漢獻帝劉協,常常會想到曹操批評漢獻帝劉協的一句話:「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即是說漢獻帝劉協從小嬌生慣養,空有心志,沒有無治國安邦的能耐。事實上恰恰相反,漢獻帝劉協絕非沒有什麼實際權力的傀儡。

漢末的局勢雖然軍閥掌權,局勢混亂不安,但人們對於皇權的認識跟今天人的看法有著巨大的差別,皇帝在他們的心目中依然有一種很神聖的權威性,以至他們雖然傭兵作亂,但絕不敢輕易染指皇權。即便是曹操也不能一手操縱整個朝廷局勢,他的很多決策和命令,必須要得到漢獻帝劉協的同意才具有效力,可以向外發佈。漢獻帝劉協與曹操的關係絕非是簡單地利用與利用、脅迫與被脅迫的關係,而更近似於一種合作的關係。

在漢獻帝劉協的朝廷之中,並非全部都是隸屬於曹操的嫡系勢力,也有很多聽命於自己的大臣。當時天下的很多有才之士人心歸漢,依舊懷有著強烈的擁護漢朝廷恢復天下一統、實現漢室中興的志向和願望,因此,他們奔著擁護漢獻帝劉協的目的才來到曹操的帳下,表面上是作為曹操謀士參謀協助他平定地方割據勢力,實際上是代表漢獻帝劉協與曹操合作。這裡面最為突出的代表是荀彧。

正是因為漢獻帝劉協的向心力,才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來到許昌,一時間人才濟濟,這給曹操集團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可以說,漢獻帝劉協離不了曹操,曹操也離不了漢獻帝劉協,如果沒有漢獻帝劉協,就絕對不會有後來的曹操。漢獻帝劉協並不支持劉備。劉備雖然聲稱他是漢室宗親,但實際上這是根本說不清楚的事。而《三國演義》中所說的漢獻帝劉協認劉備為「劉皇叔」,聯合董承、劉備謀殺曹操都是子虛烏有的事。

事實是,漢獻帝劉協恐怕連劉備面都沒有見過,董承密謀殺掉曹操也是他假借漢獻帝劉協的名義自我導演的,被沒有的到漢獻帝劉協的授意。在漢獻帝劉協的眼中,劉備也只是一支普通的地方軍閥勢力,要實現天下一統和安定,他主要依賴的是曹操和孫策(曹操北、孫策南)的勢力,劉備這些人是必須要加以掃除的,更不會寄以他中興漢室的希望。後來漢獻帝劉協退位,劉備還大放流言說漢獻帝劉協被害,好為自己登基做皇帝做準備。

一方面,當時上到劉備團體,下到尋常百姓家,所有人都以為曹丕繼位後就已經把末代皇帝劉協「滅口」了。正因為有這一輿論的助力,劉備的「復漢」才得以站住腳跟。如果這個時候劉協屁顛屁顛跑去投靠皇叔,無異於是給劉備添麻煩了,需要各種掩護和掩飾劉協已「死」的事實。

另一方面,劉協此時雖然被冊封和封地,實際上還是在曹丕的眼皮底下,始終難以逃脫這天網。但是,即使劉協順利逃脫到劉備集團,也不見得會有比在曹丕下更好的日子。從劉琦的死到劉璋的益州被奪,足以看出,劉協如果再回到劉備隊,無異於是自投羅網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