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一向謹慎的諸葛亮,真的有過“七擒孟獲”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做事一向謹慎的諸葛亮,真的有過“七擒孟獲”嗎?

諸葛亮是中國政治史中少有的為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政治立場、不同政治風格的人們所共同稱道而享有美譽的政治家,在民間,他又成為智慧的象徵。諸葛亮自陳心志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成為一種獻身精神的典範。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劉備死後,蠻王孟獲聯結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他們攻城略地,蜀漢邊境地區擾攘不寧,人心大亂。為鞏固蜀漢大後方,以便全力與曹魏抗衡,諸葛亮親率川軍南征。他堅持「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孟獲屢擒屢縱,共達七次之多,終於征服了孟獲。這個桀傲難馴的蠻王帶領妻子兄弟和死黨,心悅誠服地拜倒在諸葛亮的面前指天發誓:「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也!」「七擒孟獲」乃是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上大書特書的篇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諸葛亮的南征確是史實,連「七擒孟獲」也是見諸於史料記載的。《三國誌‧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記道,諸葛亮到南中之後,連戰連捷。他得知孟獲在當地深得人心,便設計活捉了他,但孟獲並不心服。諸葛亮便放了他,讓他再來一戰。結果盂獲一連被俘虜了七次,才真正心悅誠服了。東晉史學家常璩在他的《華陽國志》中,也留下了「七擒孟獲」的記載。

此事雖見於史書,但並不等於就是確鑿的史實。因為即使以常理推論,所謂「七擒孟獲」也很難經得起推敲,《續雲南通志》認為,諸葛亮於後主建興三年(225年)春三月從成都出兵,當年秋天到達滇池(今雲南昆明),並徹底平息了這場大規模的叛亂。諸葛亮渡瀘至滇池,僅用了五六個月時間,豈容如此耽擱時日。

從四川盆地到雲南中部,路程達一千多公里,且全是崎嶇難行的「蜀道」。在交通條件十分落後的古代,南征大軍光是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就需要三個月以上。剩下的三四個月,蜀漢軍隊還分別平定了其它幾個地方的叛亂。這樣一來,用於平定益州地區叛亂的時間最多只有兩三個月,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孟獲,都不可能組織起多達七次的戰役。

其次,嚴峻的形勢也不容許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搞什麼「七擒七縱」。諸葛亮南征的時候、正是蜀漢政權的「危急存亡之秋」。劉備東征,被陸遜火燒連營,國家精銳損失殆盡,元氣大傷。北方有強大 的曹魏虎視耽耽,東方好不容易才同東吳恢復了睦鄰友好關係,而大後方又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

清代撰修的《通鑒輯覽》指出,對於諸葛亮來說,當務之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南方叛亂,然後立即揮師北上,對付蜀漢的頭號敵人——曹魏。所以,即使諸葛亮有充分的把握對盂獲屢縱屢擒,一生以謹慎著稱的他也不會這麼幹。

正如《通鑒輯覽》所說,「七擒孟獲」的故事雖然為後世津津樂道,而實際上卻是「無識已甚」。

陳壽所撰《三國誌》乃是記載三國史實的最權威的史籍,此書中不但沒有「七擒」的記載,連孟獲其人也沒有,作為一位嚴謹的史學家,他不採用這個傳說,是有其充分道理的。

陳壽寫《三國誌》是在西晉,距離曹魏時間比較近。出於陳壽的立場,他在《三國誌》中,將魏晉作為正統,孫吳和劉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所以對諸葛亮的生平記事秉承了較為客觀的態度,他認為諸葛亮是長於內政而短於軍略的。

一直到南宋以後,諸葛亮被朱熹大大推崇,文學著作開始樹立諸葛亮這個「光復漢室」的典型。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舉動也在此後出現。 而作為小說的《三國演義》,精彩之處也大半與諸葛亮的形象有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