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殺到底死得冤不冤 為何史書上沒有記載魏延的罪證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魏延被殺到底死得冤不冤 為何史書上沒有記載魏延的罪證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魏延之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和曹操相持數月後,終於佔據了漢中,接著劉備即位漢中王。劉備在回成都時。考慮要選拔一員重將鎮守漢中,當時普遍認為,張飛是最佳人選,但出人意料的是,劉備看中了另外一人,提拔他為「漢中鎮遠大將軍」,領漢中太守。命令頒布後,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劉備看出眾人不服,就召集群臣,並當眾問他選中的漢中太守:「今委卿於重任,卿居之欲雲何?」,這人毅然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點頭說好,眾人也很欽佩此人的豪壯氣概,就這樣,這個人成為鎮守一方的漢中太守了

劉備選中的這個人就是魏延。

魏延坐鎮漢中的八年,正是諸葛亮所謂的「危急存亡之秋」。關羽荊州之失、劉備夷陵之敗,都使本就弱小的蜀漢在軍事上受到了慘重的損失,而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也給蜀漢政權的穩固帶來一定的威脅。為確保漢中,魏延審時度勢,根據漢中的地形特點,採取了固險重守的戰略,他依據地勢,在漢中周圍的險要之處以土木築圍,「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魏延的苦心經營確保了蜀漢北大門的安全,為諸葛亮平定南中解除了後顧之憂,後來諸葛亮北伐對魏延也十分倚重,經常讓他帶領先頭部隊,建興八年,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因功升為征西大將軍,晉封南鄭侯。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戰將,最終卻沒有落得一個好結局,不僅身死族滅,而且還背上了「叛賊」的罵名。事情真是這樣嗎?

歷史上的魏延是一個悲劇人物,他之所以被殺並被當作叛賊,主要是由於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所致。魏延不但作戰勇猛過人,而且胸懷大志,他隨諸葛亮北伐時就曾多次提出,由自己率領一支小部隊從小道直取長安,和諸葛亮在潼關會師,但諸葛亮始終沒有採用魏延的建議,於是「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三國誌》對於魏延的描述是這樣的:「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更別說其他人了。由於魏延勇猛善戰,一般人都讓他三分,但只有楊儀偏偏不買他的賬,兩人鬧得水火不容。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對性格狂傲、一心想冒險的魏延是一萬個不放心,其他同僚和魏延的關係也不太好,這些都為魏延種下殺身之禍。

諸葛亮病危時,秘密召集楊儀、費禕、姜維等商議自己死後的退軍事宜,決定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便自行撤退。諸葛亮死後,費禕去探問魏延的意向,魏延理直氣壯地說:丞相雖然過世了,但我還在,可以讓丞相府的官員把丞相的屍體運回去安葬,我自當率軍擊賊。怎能因一人之死便廢棄天下大事呢?況且,我魏延是何等人物,難道還要聽楊儀的指揮?

這話傳到楊儀那裡,他當然也不肯聽魏延的指揮,於是就按原計劃撤退。魏延大怒,竟率部搶先南歸,燒了閣道,斷了楊儀退路。接下來,魏延、楊儀都向成都上表,互相指責對方反叛。劉嬋分辨不清,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等,兩人都替楊儀擔保,對魏延則充滿懷疑。隨後,楊儀發兵攻打魏延,陣前斥責魏延在諸葛亮屍骨未寒時就自相殘殺!魏延部下覺得魏延理虧,就一哄而散。魏延和他的兒子等人逃跑,逃到漢中時被楊儀派來的馬岱所殺

對魏延之死,當時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陳壽在《三國誌》中說:從魏延不帶兵北上降魏、而是南下的舉動,就可以證明魏延只是自命不凡,以為他可以在諸葛亮死後取而代之,再進一步說,他可能是想藉機殺掉自己的對頭楊儀(楊儀也是想殺魏延的),本意如此而已,並沒有真心背叛蜀漢的意思。而《魏略》中則有這樣的記載:

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無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合,見延攝行軍事,俱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看到沒,這裡面魏延之死完全是楊儀所為,他害怕魏延害他,所以,先下手為強。

儘管裴松之認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但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那就是魏延被殺的確有點冤

到了《三國誌平話》中,魏延被殺的原因就開始轉向了,說他是要爭權。諸葛亮病危時聽到寨門前有喧鬧聲,姜維出去打探,見是魏延在鬧事,他說:「軍師有事,我管軍師信印」。諸葛亮知道後默默不語,隨即叫魏延進來對他說:

三十年前,荊州因收江下四郡,將軍方可降漢,於國累建大功。吾死,魏延為帥,懸印

魏延高興地出去了,但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卻「掛起先君神,斬了魏延」。這段敘述不夠詳細,但大體意思還是明確的,魏延主要還是想在諸葛亮死後取代他的位置,並沒有謀反之心。在這段記載中,魏延的死成了姜維一手策劃

到了《三國演義》裡面,魏延更是冤上加冤。一方面,作者用不少筆墨寫了魏延的勇猛,在蜀漢一方,他僅次於關、張、趙、馬、黃這五虎上將,差不多算得上是第六號猛將,在諸葛亮北伐時他已成了首屈一指的勇將,立下不少戰功;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又說他天生就有「反骨」,諸葛亮第一次見到他,就想將他殺掉,理由是他先背叛劉倧、又殺掉韓玄,是不義之人。不過這種理由並不能讓讀者信服,為此,《三國演義》又補充了一個理由:諸葛亮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料定他久後必反。

在嘉靖本中,還出現了這樣的情節:諸葛亮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時,曾打算將魏延一起燒死,只是由於天降大雨,魏延才逃得一命。事後魏延質問諸葛亮,諸葛亮竟把責任推給了馬岱。毛氏父子大概覺得諸葛亮這樣做,太不仁義,為了保留他的形象,於是在整理《三國演義》時便把這個情節給刪了。

耐人尋味的是,《三國誌·魏延傳》曾寫了這樣一件事:在諸葛亮病危時,魏延曾做了一個怪夢,夢到自己頭上生角,他去問擅長占夢的趙直,趙直解釋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但離開魏延後,趙直卻對他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到了《三國演義》裡面,魏延改在諸葛亮死後做夢,趙直的解釋成了:「此大吉兆:麒麟頭上有角,蒼龍頭上有角,乃變化飛騰之象」。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徵,《三國演義》這樣一改寫,就證明了魏延確實有造反的野心,更證明諸葛亮當初一點兒沒看錯。

經過了小說家們的演義,魏延就成了天生的反賊坯子。這樣一來,他的死就顯得理所應當,而且還死有餘辜,在此基礎上,羅貫中再虛構出諸葛亮遺計斬魏延,進一步證明了諸葛亮的算無遺策,但魏延也就永遠背上了「反賊」的罵名。

史書中對於魏延的記載多有不同,但是,除了《三國演義》之外,沒有一本書能具體列出魏延的「罪證」,《三國演義》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英明而編造的歷史,對魏延來說,還真是天大的冤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