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傳位的哥哥孫策,是忘恩負義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傳位的哥哥孫策,是忘恩負義嗎?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傳位的哥哥孫策,是忘恩負義嗎?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一定是那些懂得感恩、為人忠厚、誠善、心地善良的人。古人在這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生動感人的故事。

當然,歷史從來不缺少「例外」。孫權,就因為在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帝,而「無視」讓位給自己的兄長孫策,常常為人詬病。

孫權真的無視孫策,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嗎?

東漢末年,朝政飄搖跌宕,起義大火蔓延。各路豪傑紛紛嶄露頭角,赤膊上陣。陷入泥潭的東漢政局更是失序混亂。

在茫茫的起義橫流中,人才輩出的江東湧現出一支氣勢不凡的隊伍。它的首領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名門貴族。作為漁夫的後代,他讓歷史為之一振。

他就是孫堅,孫策和孫權的父親。

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已近而立之年的孫堅,在各地起義的火光中熱血沸騰。慘淡的生活與輝煌的人生,往往差的就是一把烈火。孫堅辭別桑梓,放下年幼的孫策和孫權,率領千餘人起兵。

當時,孫策九歲,孫權兩歲。兩個少不經事的孩子眼巴巴看著父親遠走他鄉。

有什麼樣的老爸,就會有什麼樣的兒子。雖然父親不在身邊,但十多歲的孫策就開始結交當地豪傑,行俠仗義,很有男子漢的劍膽雄心。同齡人周瑜就被孫策的少年意氣所折服,兩人成為好朋友。當地不少能人志士也對孫策豎起拇指。

中平六年(189),孫堅討伐背叛東漢朝廷的董卓,成敗難料。這時候周瑜勸說孫策要保證安全,以防不測。孫策帶著母親、弟弟等搬遷到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孫策這麼一走,江淮一帶的不少名士也跟隨孫策同行。

初平二年(191),孫堅在荊州遭到劉表部下的伏擊,中箭而亡。

此時,孫策十七歲,孫權剛剛十歲。

沒有了父親的日子,對一個家庭而言,猶如屋頂倒塌。然而,孫策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他有了自己的勢力,還將弟弟孫權教得不錯。

為父親守孝結束後,孫策舉家遷居江都。

儘管歷史不會把一個乳臭未乾的小伙子放在眼裡。而在江都,孫策鼓足勇氣再出發。

他找到袁術索要父親的舊部(作為曾經的盟友,孫堅死後,袁術兼併了他的部隊)。對待昔日盟友的兒子,袁術並沒有三國豪傑的俠骨義膽。他與孫策分分合合,火花不斷。

用心幹事就沒有幹不成的事。六七年之後,孫策在江東已經成為一顆參天大樹。

打虎親兄弟,在孫策的教育扶持下,孫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幫手。

這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這是一股可以攪動三國氣候的力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建安五年(200),孫策在丹徒山遇刺,生命垂危。

那年,孫策二十六歲,孫權十九歲,而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當時正在蹣跚學步。

兒子太小,無論如何都立不起來。

孫策只有把未竟的事業交給弟弟孫權。好在有頭腦、有膽識,也有民心。

歷史橫流,浩浩湯湯。

不久,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江東徹底成為孫權的主陣地。

孫權稱帝以後,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並為他立廟供奉;封侄子孫紹為上虞侯。

但對於孫權的這個追封,歷史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孫權不給哥哥孫策封帝、不給侄子孫紹封王,這是典型的不仁不義,因為,孫權的地位事業來源於哥哥孫策。

如果說孫權忘恩負義,寡情薄意,那他不可能封哥哥為王、封侄子為侯。

他未封孫策為皇帝,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維護當下的統治,畢竟已經封父親為帝,若再封兄長為帝,封侄子孫紹為王,不但禮儀上也講不通,還會給日後造成混亂。

孫權有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亮等七個兒子,有人多次提議他冊立親兒子為王,孫權全部拒絕。

對自己的親生兒如此,自然不能說孫權不封侄子就是忘恩負義。

成長離不開骨肉相親。孫堅早年離家,孫策猶如父親一般呵護弟弟。

創業少不了兄弟打拼。孫策征戰殺伐,孫權猶如影子一般跟隨哥哥。

成就帝業,孫權站在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的肩膀上。正如辛棄疾說的那樣「生子如當孫仲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