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暴曬漢武帝的屍體,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董卓暴曬漢武帝的屍體,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董卓為何要暴曬漢武帝的屍體?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董卓是東漢末年的權臣,出生於官宦家族,年輕時候的董卓也是個靠本事吃飯的人,甚至還有著行俠仗義的一面:「(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董)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但再好的人經不住權利與利益的誘惑,後來的董卓逐漸把自己「蛻變」成了一個大奸臣,不但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還暴曬漢武帝屍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年輕時的董卓隨著父親的離職而返回家鄉,而後靠自己一身武藝謀得官職,據《董卓傳》中記載: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董)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遷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可以說董卓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官場之路。

在黃巾軍起義時期,董卓曾經官拜東中郎將,由於指揮不當,放棄圍攻張角據守的廣宗縣,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張寶據守的下曲陽縣,圍攻兩月餘不克。八月三日,朝廷令左中郎將皇甫嵩北上冀州,董卓被罷免至廷尉受審,《袁紀》記載:「中郎將董卓征張角,不克,征詣廷尉,減死罪一等。以皇甫嵩代之。」之後趕上天下大赦才免了他的罪。

而這時已經完全體現出了董卓有勇無謀,但後期他又步步高陞,除了機遇好,他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也許在軍事上董卓的才能並不突出,但在政治方面,他確實有著審時度勢的頭腦,這也是後來他能夠權傾朝野的主要原因吧。

《三國誌·董卓傳》「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並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由此可見,這時候朝廷中大部分官員已經都聽從董卓的指揮了。而在董卓廢掉劉辯改立劉協為帝后,更是目中無人,權傾朝野的董卓明顯是「膨脹」了。

「膨脹」後的董卓愈發的利慾熏心,自拜相國,封郿侯,有「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權勢已經如日中天。此時的董卓已經完全成為了「眾矢之的」,以袁紹為首組織起盟軍討伐董卓,而董卓強迫遷都,動用軍隊驅趕雒陽居民,導致大批百姓喪命,蘭台(東漢政府的圖書館)的藏書也在途中損失大半,並且在在雒陽放火焚燒宮殿、官府、民宅,弄得民怨載道,恨不得人人得而誅之。

兵敗而逃的董卓為了重新組建自己的勢力,不但大肆搜斂財物,甚至連漢武帝的陵墓都不放過。要知道漢武大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這樣的一個明君聖主,他的陵墓自然埋藏著不少的寶物。而董卓恰好看中了其中的財富,挖掘陵墓做起了「盜墓賊」,掠奪其中的金銀珠寶,裝載一千多輛車子,全部運往長安。《漢書》中明確記載「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要知道袁紹本也是亂世梟雄,自然也不會錯過如此大好的機會,利用天下民心,順勢殺掉董卓。因此,袁紹便借民怨造勢寫出「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童謠,天下傳唱,並且還杜撰出董卓聞言氣急敗壞,下令「暴屍」漢武帝。董卓此惡行自然激起了天下民憤,尤其漢朝那些舊臣更是對董卓恨之入骨。

而董卓的下場我們也知道,他最後死於義子呂布之手,死後被暴屍於市,由於他身材肥胖,肚皮上的脂肪非常多,士卒便在他的肚臍上點起了天燈,以洩民憤。由此可以看出,作惡多端的人早晚會得到報應,只是時間未到而已,歷史則是最好的鑒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