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後司馬懿做一個大動作 差點改變歷史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北伐後司馬懿做一個大動作 差點改變歷史

諸葛亮三次北伐後司馬懿做出一個滅蜀大動作,差點改變歷史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5次北伐,一生中不停的攻打曹魏,而他的死對頭司馬懿則是只守不攻,可是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之間的公元230年,魏國在司馬懿等人帶領下曾組織了一次超級大反攻,分兵三路,想拿下漢中。只是這件事陳壽在三國誌裡沒有寫,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也沒有交待,那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黎東方先生在細說三國中對此進行了一次梳理。我們一起看看。

公元230年,(建興八年),《諸葛亮傳》不曾記載任何事跡。這是陳壽的疏忽之處,叫我們讀《諸葛亮傳》的人,以為諸葛亮在這一年大睡其覺,或不得不以全副精神,「消化」武都、陰平兩個郡。

事實上,魏方採取了空前的大攻勢:一面在合肥造了所謂「新城」,以對付孫權;一面準備人馬、糧食與武器,大舉進攻在漢中的諸葛亮。這個準備工作,在八月間完成(諸葛亮也一直在對魏方的行動密切注意,因此而作冷靜的等待,不曾輕舉妄動)。

魏方的作戰計劃,是分兵三路,會師漢中。第一路,由曹真率領,走斜谷。第二路,由張郃率領,走子午谷。第三路,由司馬懿率領,從司馬懿所駐紮的襄陽出發,溯漢水而上,穿過鄂西北與陝南,以漢中郡的首縣南鄭為目的地,也就是三路大軍的會師之地。

諸葛亮早就在去年冬天,新造了兩座大城,作為南鄭的屏藩:一是漢城,造在沔縣東南;一是樂城,造在今天的城固縣縣城的所在地。

諸葛亮知道了魏方的三路大軍即將到來以後,卻並不呆待在漢樂兩城作「死守」的打算(有些人,每每以自己「死守」某地,或叫人「死守」某地為得計。其實,守的目的不應該是求死,而應該是求生。守也應該有「時間上的限制」。任何一個地域與地點,都只應該守上某些日子或某些小時,以配合友軍的其他行動。在指定的時間以內,當然是雖死亦所不惜;出了指定時間之外,而仍留在那地域或地點等待死,則不僅是無謂的犧牲,也是一種損耗國家兵力,違抗上級命令的行為)。

諸葛亮當年於馬謖失去街亭之時,不曾「死守」西城。諸葛亮極有軍事學識,他深知道,打仗要以攻為第一義;守是幫助攻的。為了攻而守,是對的。不是為了守而守!

諸葛亮在建興八年大軍壓境之時,不肯把主力留在南鄭或漢樂兩城,而集中在(洋縣之東二十華里的)赤阪。在赤阪,他可以靈活地應付三路魏軍之任何一路,或所有的三路。

這三路魏軍,卻一路也不曾到來。原因是,天公下了大雨,一連下了三十幾天。斜谷與子午谷的棧道,以及襄陽洋縣之間的漢水兩岸的道路,都被大雨沖壞了。

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下詔書給曹真、張郃、司馬懿,叫他們撤退。討伐「西蜀」的事暫時作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