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如何鞏固東吳的統治地位?孫權是怎麼政權的本土化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如何鞏固東吳的統治地位?孫權是怎麼政權的本土化的?

孫權如何鞏固在江東的統治地位的?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孫策死於建安五年,當時,孫權只有十九歲。而直至此時,孫策集團依然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現在江東的。孫策先後趕走了朝廷任命的劉繇、王朗、華歆等長吏,這不僅給孫策集團的統治合法化籠上了一層陰影,更讓「外來侵略者」的身份標籤與他們如影隨形。在當時的江東人士看來,孫策與袁術簡直就是一丘之貉:孫策最初東下,就是受了袁術的委派。

而袁術因為過早稱帝,是最早爛了名聲的諸侯。此外,當時的揚州刺史部遠沒有如今這麼發達,還有大量的土地被原生部落(山越)所佔據,未被開發,如何讓這些山人臣服,也是孫權要面對的問題。彼時,由於孫策的去世,很多人對孫氏集團的未來感覺悲觀,紛紛離去。

因此,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孫權承父兄基業,是個坐享其成的官二代。但實際上,孫權和曹丕、劉禪等人所面對的局面完全不同,只要政權的本土化未完成,他在江東的統治就稱不上穩固。那什麼叫政權的本土化呢?

就是要能讓當地人——尤其是那些實力派和有影響力的人接納你。孫權在當政早年,做的就一直是這件事。從建安五年到赤壁之戰前,孫權禮賢下士,廣納人才,大量吸納江東本地人士做官。

這其中,包括了:顧雍(吳郡吳人)、陸績(吳郡吳人)、張溫(吳郡吳人)、駱統(會稽烏傷人)、吾粲(吳郡烏程人)、朱據(吳郡吳人)、陸遜(吳郡吳人)、周魴(吳郡陽羨人)等人。翻看《三國誌·吳書》,可以非常明顯的發現:有傳的人物中,若是從孫堅、孫策時代就開始跟隨孫氏父子,那麼籍貫各處都有;

但是,自孫權時代開始,則大多都是江東人士。孫權這種廣泛吸納江東士族進入政權的舉措,極大地促進了自身這個外來政權的本土化。為什麼要吸納當地人士進入政權?就是為了尊重和承認當地人在本地的原有影響力;而本地人通過進入政權的形式,又能將本來就存在的影響力進一步強化。

由此,本來在東漢屬於邊緣人物的江東士族,開始逐步進入歷史的視野,逐漸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孫權做的第二件事,則是征山越。當時,祖國的東南一帶還有大量的原始森林,相當多的部族散居於此,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而漢人不論是人數還是定居點,都少得可憐。

至於孫權為什麼要花大力氣征伐山越,原因則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對外擴張受阻。孫策之死,是東吳整個政策路線的分水嶺。由於孫權沒有孫策一般的野戰征伐能力,而且自己年幼,尚無根基,所以他只能先著眼於內部統治的穩固,減少過度的對外戰爭可能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其次,孫權所佔領的土地,遠稱不上富庶。資源的瓶頸,也迫使孫權只能向內部挖掘。

而山越人佔據了如此廣袤的土地,自然很容易就會成為孫權重點關注的目標。在赤壁之戰前,江東集團的戰爭幾乎全部都是圍繞征山越展開的軍事行動。翻看程普、陸遜、太史慈、韓當、周泰、呂蒙等東吳將領的履歷,他們幾乎都有「征山越」的經歷。所幸,孫權這兩件事都幹得很不錯。

一方面,他廣納賢才,尤其是招攬江東士族進入政權,使政權逐步本土化,以取得地方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深耕本地,將統治向縱深推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權作為一個領袖,至少在東吳內部,已經獲得了極大的認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