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並沒有所謂的科舉 為何書中會說張角是不第秀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並沒有所謂的科舉 為何書中會說張角是不第秀才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張角和秀才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的張角,秀才,這兩個詞看起來應該是沒有絲毫的關係,畢竟科舉制度是隋朝時期才誕生,後世歷朝歷代一點點發展起來,而秀才這個詞,怎麼樣也都應該是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後,才出現的一個詞。然而在《三國演義》當中,卻說領導黃巾起義的張角是不第秀才,這是作者犯的錯誤嗎?羅貫中真的不知道秀才這個詞從何而來嗎?

其實,稱張角為「不第秀才」,這句話也對,也不對。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經過了很多朝代的發展,後來才誕生了科舉制度,而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前,有察舉制、察舉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包括科舉制在內,每一樣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但是從公平的角度來說,科舉制已經算是最為公平的一種了,雖然還是不乏一些冤案的發生。

而很多人認知當中的「秀才」,就來源於科舉制度,明清時期入府州縣學生員被稱為秀才,這也是很多人的誤區之一,秀才的確是科舉制當中所使用的一個詞,但是並非是專門為科舉制所創造的詞,最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小匡》當中就有「其秀才之能為士者」,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秀才」這個詞,也就是說,秀才比科舉要早了一千多年。

不過,最早時候的秀才的意思肯定和後來的意思是不一樣的,當時的意思是說這個人非常優秀,僅此而已,並沒有與官職、選官等扯上關係,一直到漢朝時期,才與孝廉並為舉士的科名,正式進入「選官」所使用的眾多名詞之一。然而到了東漢時期,因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名字的原因,「秀才」要避諱,所以就改為了「茂才」。

也就是說,東漢之後,即便是到了東漢末年,「秀才」都不叫秀才,而應該叫「茂才」,所以說,《三國演義》當中出現秀才這個詞,是對的,也是不對的,對的方面就在於,當時的確有秀才這種概念,只不過與後世的秀才不太一樣,不對的就在於,那個時候的人們和後世改朝換代之後,不用避諱帝王名字不一樣,應該叫做茂才。

然而還有一個不對的地方,那就是「不第」,這個詞很明顯只有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後才會說得上,是一個科舉制度當中的專用語,指那些沒有考上的考生,因此用在背景時代為三國時期的作品裡面,是非常不合理,也是一個錯誤的。不過,《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作者也只是想要表達張角是一個沒有被察舉制選上的人的意思。

而且,羅貫中身為明朝人,他看三國差不多就像是我們現代看古代人一樣,很多不瞭解不清楚的地方,難免會帶入現代人的思維,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這一處也不必太過計較,不然整本《三國演義》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