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聯盟破裂後,鄧芝是如何修復兩國關係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劉聯盟破裂後,鄧芝是如何修復兩國關係的?

三國時代,由於曹操的極大壓力,孫權不得不放下和荊州的矛盾,結盟劉備。打敗了曹操後,孫權又借給劉備地盤,還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直至劉備逐漸坐大,孫權感受到了威脅,聯盟開始不穩。後來,甚至於演變到了偷襲荊州,撕毀同盟的地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不過,不論呂蒙取荊州的理由有多麼正當,始終無法改變孫、劉弱,曹操強的客觀局面。因此,孫劉聯盟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夷陵之戰前,孫權已經遣使求和。可是,盛怒的劉備斷然不許。而且,東吳的求和並沒有多大誠意。直至雙方大戰一場,互相損兵折將,曹丕準備趁火打劫,才再度走向聯合。

那麼,真正挽救孫劉聯盟的是誰呢?據《三國誌·鄧芝傳》記載:「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於權。」從這個記載來看,是在諸葛亮的極力主張下,鄧芝的實際操盤下,孫劉聯盟得以再度締結。

因此,一般人都會自然的認為恢復孫劉聯盟,諸葛亮和鄧芝是最關鍵的人物。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恢復聯盟,確實是在諸葛亮和鄧芝時代完成,但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到了諸葛亮時代,只是瓜熟蒂落而已,真正的關鍵人物另有其人。可以說孫劉聯盟的挽救,最關鍵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劉備,另一個則是曹丕。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儘管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但隨著殘兵的收攏、趙雲和馬忠的救援,在永安,劉備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而孫權,最開始是準備一舉擊垮劉備的。曾經的盟友,到了這種地步令人唏噓。不過,在劉備的實力面前,孫權卻服軟了。

一代梟雄劉備,雖然戰敗,卻並沒有選擇逃走,而是拿出了守家門的勇氣。看到劉備的實力和決心,孫權害怕,於是再度遣使求和。從這裡看,如果劉備沒有停駐白帝城,而是逃回成都,估計孫權也不會懼怕。如果蜀漢實力弱小,孫權說不定還會生出吞併西蜀的念頭。因此,在兩家罷兵求和的過程中,劉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據《三國誌·吳主傳》記載:「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而劉備對於孫權的誠意,也反饋了自己的意見。《三國誌·先主傳》中記載:「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從這段記載來看,兵敗的劉備儘管很不願意和孫權再度聯盟,但卻不得不接受戰敗的現實。於是,劉備雖然沒有和孫權聯盟,卻也釋放了和平的信號。

另一方面,真正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是曹丕。魏文帝曹丕原本指望吳蜀雙方斗的兩敗俱傷,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一直觀望。可惜,劉備說敗就敗,完全沒有給曹丕撿漏的機會。不甘心的曹丕,在與孫權的外交中受氣後毅然發動伐吳之戰。這一次,孫權將同時面臨劉備和曹丕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根本無力兩線作戰。因此,曹丕給孫權的巨大壓力,使得孫權吞併蜀漢的希望徹底落空。

在這種局面下,聯合劉備,單獨對抗曹丕顯然是最明智的選擇。一向能屈能伸的孫權,便毫不猶豫地求和劉備。顯然,如果沒有曹丕的壓力,孫劉聯盟未必能成。而在此之後,孫權和劉備互相之間開始不斷往來,協商進一步聯盟的事宜。

劉備雖然沒過多久就在白帝城病逝,可已經為兩國的關係定下了基調,這才使得諸葛亮結好東吳成了名正言順的事情。否則,沒有劉備生前的態度,諸葛亮也很難在劉備剛剛去世不久就和東吳再度聯盟。而鄧芝出使東吳,更多的是在細節層面去商討完善,已經無礙於大局。因此,真正挽救孫劉聯盟的,竟然是劉備和曹丕,而非諸葛亮和鄧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