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稱帝朱元璋緩稱王 李淵造反的時候為何敢立即稱帝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不稱帝朱元璋緩稱王 李淵造反的時候為何敢立即稱帝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李淵稱帝,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明朝的開國功臣朱升說過一句著名的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句話成為了朱元璋之後的戰略方針,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上對這9個字的方針給予了高度評價。

當時擁有相同見解的除了朱元璋和朱升之外,還有劉基劉伯溫。

劉基也說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天道後舉者勝。

劉基的這6個字也是非常精闢,是對朱升的「緩稱王」3個字的詳細解釋。怎麼說呢?就是說,為什麼要「緩稱王」?因為「天道後舉者勝」。不要急著稱王,因為歷史規律告訴我們第一波搞事的人會失敗,後發制人的人才會取得勝利。

那麼為什麼第一波搞事的人失敗,而後發制人、較晚起兵的人容易成功呢?

拿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發動農民起義的陳勝吳廣起義來說,陳勝吳廣是先舉者,而後來的劉邦、項羽等是後舉者。先舉者很快就失敗了,而劉邦笑到了最後。如果要用「天道後舉者勝」這一點來做解釋的話,就是,秦朝的所有火力都對準了先舉者,直到把他完全撲滅。

雖然義軍已經遍佈各地,但是秦朝要找到一個頭子進行打擊,已達到震懾天下的作用,那麼打擊的目標就是勢力最大、名氣最響亮的人了。打死陳勝之後,其他的義軍頭領是震驚的,因為他相當於義軍的盟主領袖了,盟主都死了,大家就「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莊」吧!

至於朝廷要優先打擊稱王稱帝的人意思也差不多,可能你實力不是太強,但是你稱王稱帝了,那在名譽上對於當朝的對抗是非常強烈的,這種情況會使得當朝皇帝和官僚集團感覺受到了侮辱,他們會優先對付你。同樣,目的也是要震懾天下。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曹操就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多人都勸他稱帝,但是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就是說,如果真有這個命的話,我就做周文王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周文王的這個王是兒子周武王給追封的。也就是說,曹操的一生都不想跨越雷池,不想代漢自立,他要把這件事留給他的兒子曹丕來做。

因為曹操一生在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子,稱帝的話會失去民心,會在大義上有所虧損。很多人會借此而做文章。所以曹操起初的時候是根本沒有想過要稱王稱帝的,他要借助漢朝的力量,他要告訴世人自己是漢朝的扶持者,相反,有人稱帝的時候,他不遺餘力的打擊。比如袁術,很快就被攻滅。

袁術的不理智就在於這裡,當時的天下,漢朝很明顯是還存在很大的號召力的,背叛漢朝就是謀逆,沒有人會支持。所以袁術遭到了大家一致痛恨。雖然大家都已經不是太重視漢獻帝劉協這個傀儡政權,但至少名義上還表示尊重,只有這傢伙敢公然挑釁,滅了他!

曹操是經過了十多年才稱王的,而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

朱元璋對於「緩稱王」的使用就神了,甚至可以說是「賊」了。大概到了朱元璋的這個年代,大家的割據心理都已經變得很強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秦末的時候,無論是陳勝也好,劉邦、項梁、項羽也好,他們起義的第一目標都是要推翻秦朝的,直到推翻了秦朝,他們才開始為自己打算,爭奪天下。而朱元璋的年代就明顯有不同的地方,雖然紅巾軍的劉福通等人目標是直指元朝的。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這些人等,從一開始就把所有的人當成了敵人,元朝也好,其他派系的義軍也好,反正都是敵人。

而這其中,朱元璋更加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一面依附於劉福通的紅巾軍旗下,算作是紅巾軍的一份子,另外又多次與元朝方面暗中通信表示歸附。這樣一來,元朝方面始終認為朱元璋容易妥協(至少表面上表現的友好、溫順),而劉福通這些人不僅是建立了「大宋」的國號,還一直對著元朝猛打,那不用說了,肯定是先打「大宋」,因為他們太囂張了。

朱元璋就在這夾縫中展現生存技能,不斷發展壯大充實自己的實力。等到把南方都基本平定了之後,才正式提出攻打元朝的旗號。當然,這也無可厚非,陳友諒等也是為了自己的發展,元朝為了自己的統治,實際上大家都沒什麼正義邪惡之分,不過是成王敗寇而已。

朱元璋的「緩稱王」是用的最出神入化的,其實只要形成自己的勢力都會有自保的本能,但其他勢力大部分都藏著掖著,表面上是大義凜然暗地裡保存實力,只有朱元璋通過朱升的話,確立成了行動方針。

再來說說唐高祖李淵,他在起兵之後非常短的時間內,就直接稱帝了,這個是有點跟歷史不同的。

隋煬帝楊廣才死了不到兩個月,他就讓楊侑給自己禪讓了。這是不是太著急了呢?

實際上隋末的情況有所不同。

隋朝實際上已經失盡了民心,其感召能力非常弱小。由於隋煬帝的暴政與三征高麗的濫用民力,天下再也難以負荷,所以隋朝和東漢末年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在,大家都不敢公然稱帝,而且名義上都表示服從,東漢在官僚階層和百姓中都是存在很大的影響力的。

而隋朝正相反,大家恨透了隋朝,誰起義反而會更加得到支持。這就是李淵集團進入長安之後受到歡迎的原因,義軍一下子得到當地人民和官僚士族的支持,發展壯大成二十多萬人。其實起初李淵是立楊侑為傀儡皇帝,想利用隋朝的旗號的,但後來也意識到,實際上隋朝已經失去民心,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所以就乾脆自己稱帝了,反而迎來了支持。

隋朝的二世而亡和秦朝非常像,秦朝當時也是失盡民心釀成天下大變的,陳勝起義後,天下幾乎都響應了。為什麼陳勝進入咸陽地區時,沒有像李淵這樣獲得民心支持?

這跟隋煬帝自己有關,他喜歡出遊,將行宮搬到了南方的江都,軍隊也好,人才也好,很大一部分都帶走了,以至於長安的實力不強。而秦朝的時候,朝廷就設在咸陽,雖然秦朝在之前是節節敗退,但等秦朝的最後一個忠臣章邯站出來之後,秦朝這個龐大的王朝還是迸發出了他的底蘊,他還有一定的實力。於是陳勝敗了。

其實李淵的情況雖然算不上是「緩稱王」,但是卻也算是「後舉者勝」的一種吧,之前有楊玄感的起義,還有各地的義軍做了鋪墊,隋朝的實力已經削弱了不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