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舒為何會在蜀漢存亡之際臨陣倒戈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蔣舒為何會在蜀漢存亡之際臨陣倒戈呢?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諸葛亮死後擔起了興復漢室的重任,獨立指揮北伐。當時的蜀漢正是黃浩專權,劉禪整日貪圖玩樂,龐信宦官,朝事皆托付於黃浩。為了能夠順利北伐,興復漢室,完成諸葛遺願,姜維曾上書後主劉禪,要求殺掉黃浩,劉禪沒有同意。姜維擔心黃浩不會放過自己,遂前往沓中,名為屯田,實為避禍。

到了漢中後,姜維改變了以前魏延所建立的「據守漢中外圍險要之地,禦敵與國門之外的防禦體系」,認為那樣太耗費財力和人力。轉而為「誘敵深入漢中腹地,尋機殲之的策略」。

三國後期的蜀漢是一個人才匱乏的國家。諸葛亮在時,還有魏延、王平幾個大將可用,到了姜維時代,幾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將。為了彌補人才的不足,姜維選拔了兩員川將,蔣舒和傅僉,由二人負責操練兵馬。後來姜維便安排兩人去鎮守漢中要地「陽平關」。就是姜維的這次錯誤安排,最終給蜀漢帶來了滅頂之災。

曹魏看到姜維率主力駐軍西北的沓中,認為漢中守衛空虛,遂兵分三路共十八萬大軍進攻蜀漢,其中鄧艾率三萬人進攻沓中的姜維,諸葛緒率三萬人進攻陰平橋頭,阻斷姜維的退路,鍾會則率十二萬人直逼漢中,曹魏的意圖很明顯,希望能一舉拿下漢中,漢中乃益州門戶,漢中一失,蜀漢就會徹底崩潰,滅亡便是遲早之事。

此時漢中太守胡濟沿用姜維之策,放棄外圍據點,堅守漢、樂二城,鍾會久攻不下,只能繞過這裡直奔南面的「陽安關」,一切都在姜維的意料之中發展,漢中將士如能堅持固守,鍾會大軍很可能會像姜維預料的那樣被拖垮在漢中崎嶇的山路之中。

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陽安關」守將蔣舒卻因個人恩怨,置國家大義與不顧,臨陣倒戈,投降曹魏,致使「陽安關」失守,鍾會獲得了大量的糧草輜重。解決了後勤補給。

蔣舒曾官至「武興督」,由於一直以來戰績平平,於是被朝廷降職,由別人取代了他的位置。從此,蔣舒對蜀漢朝廷開始心懷不滿。後被姜維安排讓其協助傅僉鎮守漢中要地「陽平關」。

由於個人恩怨,蔣舒與傅僉不合,見魏軍到來,蔣舒假意說率軍出城迎戰。傅僉當時不同意,認為只要能守住「陽安關」,魏軍遠道而來,久功不下,糧草耗盡,銳氣必定受挫,到那時再尋機出戰,魏軍必敗。

可蔣舒卻說:「你以守城獲勝為功,我以出戰克敵為功,我們兩個各行其志。」傅僉便相信了蔣舒,允許他帶兵出城迎戰魏軍,誰知蔣舒出城之後立即帶領部下臨陣倒戈投降了魏軍。蔣舒的投敵讓「陽安關」守備大為空虛,使得魏軍輕而易舉的就攻佔了「陽安關」,傅僉也因雙拳難敵四手力戰而死,漢中陷落。

「陽安關」的失守導致蜀軍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陽安關對蜀漢來說至關重要,為漢中咽喉要地,也是姜維誘敵深入戰略的關鍵。姜維雖在劍閣阻擋住了鍾會,但由於蔣舒的投降,給了鄧艾偷渡陰平的良機,致使姜維無法控制時局而丟了漢中。失去漢中後,姜維已無力回天,作為最高統帥的姜維,對漢中失守是有一定責任的。

作戰法則自然有很多誘因,不能說有降將便是領導的責任,沒有用好人的原因。戰爭當中時局千變萬化,那怕作戰經驗再豐富的將領也不可能事事都能提前預知

蜀漢的滅亡自然不能歸咎於一將的投降,也有多方面的原因。歸根結底,其主要原因還是後期的蜀漢與曹魏國力相差懸殊。實力決定一切,這個實力包括人口、疆域、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還有君王的聖明、君臣齊心、將帥的智謀,包括關口的險峻,蜀漢後期佔了幾條?所以蜀國滅亡是必定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