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亂世為何三國最為出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中國古代曾多次處於亂世,例如春秋、戰國、三國、十六國、南北朝等,但這些亂世中只有三國時期最為出名,後人也更加願意談論三國的故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也是三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三位領袖,當然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以及戲劇作品中,從三國出場的人物往往都是常客。倒不是說有了《三國演義》後才讓三國的歷史出名,而是在此之前便已經有了三國情節。
中國古代出現過非常多的亂世。比如楚漢相爭、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不過,要說最出名,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顯然沒有一個亂世能超過三國。
有人可能會說,三國時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有一部對三國進行了虛構加工的《三國演義》,後世又出現了很多以三國為題材的戲曲、電影、遊戲等等。因為小說、戲曲、電影、遊戲的廣泛推廣,因此三國時期才變得非常有名。
不過,這個說法有些本末倒置了,正是因為三國非常出名,為人所津津樂道,小說、戲曲這些文藝作品才去表現它。而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表現它的文藝作品就比較少。
那麼,為什麼三國那麼有名?為什麼人們那麼愛說三國的話題呢?
很多人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文才武將都有極高的水平。這個話確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三國時期出現的人才確實非常多。君王層面上,曹操、劉備、孫權的成功都讓人敬佩,並且他們幾乎很少有亂政行為,以及比較負面的東西。
文臣方面,無論是諸葛亮、郭嘉,還是司馬懿等人,他們的心理學都足夠紮實,計謀策略都能在古代兵法中找到佐證。武將方面,作戰場面也很闊大,戰爭的含金量也比較高。總之,雖然我們沒有親歷戰場,但是我們在讀史書的時候,確實能夠在裡面看到足夠的人類智慧的精華。
不過,之所以我們產生這樣的認識,很可能是《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先入為主的印象。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先看《三國演義》,再看《三國誌》《魏略》《華陽國志》《晉書》等這樣的正史。我們在看正史的時候,自覺不自覺的,《三國演義》以及相關的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會影響我們對正史中實際人物的判斷。
同時,無論是文韜武略,其實不同的朝代,我們是沒辦法對比的。我們不能說關羽的武功就比李存孝的高,也不能說周瑜指揮作戰的水平,就比李存勖高。因為不在同一個時代,根本就沒辦法對比。所以,從人才的能力來說明三國為什麼比其它亂世更出名,顯然是不夠有說服力的。
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被大家廣泛談論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國雖然是一個亂世,但是這是一個講「道義」的時代。而且,當時的人都擁護這種「道義」,「道義」所產生的強大的正能量,貫穿在三國時期始終。
怎麼來理解這個話呢?
比如說,曹操在當時有一個被大家所詬病的東西,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家都罵他,說他「名為漢臣,實為漢賊」。他的政敵都拿這個來攻擊他。劉備、孫權也以這個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以及曹操的虛偽性。
而曹操自己也很不服,他也多次講這件事。他還專門寫了一個《讓縣自明本志令》來為自己辯解。他說,並不是我一定要霸著丞相之位不讓出來。如果沒有我當丞相,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霸,國家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除了寫這樣的文章,他還在《短歌行》中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
其實,如果在其它亂世,這樣的事情是不可想像的。比如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如果哪個軍閥的實力足夠強大以後,他必定會推翻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大當皇帝。而且所用的手段都非常殘忍,都是赤裸裸的殺戮。為什麼曹操不這樣,三國不這樣,就是因為那時候雖然是亂世,可是「道義」還存在。
再比如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已經實際上掌控了整個蜀國的軍政大權。而且滿朝文武,包括軍隊之中,都是諸葛亮的人。如果諸葛亮想要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估計反對的人也不會很多。但是諸葛亮並不這樣做。為了避免別人說他是權臣,避免別人評價他獨斷專行,當李嚴謊稱糧草押運無法到位的時候,雖然諸葛亮明知李嚴說的是假話,他依然撤兵了。也就是說,寧願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鬧不團結。諸葛亮追求的是什麼,就是「道義」。
三國時期,最不講「道義」的人,前期恐怕就是董卓,後期就是司馬家族。董卓不講「道義」,因此天下對他群起而攻之。司馬家族不講「道義」,但是他們也沒有貿然地奪位,而是經營了三代才獲得皇位。由此可見,「道義」對他們依然是有約束力的。
正因為三國時期有「道義」這樣的正能量,因此才被後世廣泛關注,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表現,而三國也變得越來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