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並非漢室忠臣?他一生輔佐曹操其實另有所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荀彧並非漢室忠臣?他一生輔佐曹操其實另有所圖?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意欲晉爵魏公,私下徵詢荀彧的意見,然而荀彧給他潑了一瓢冷水,認為「不宜如此」。由此,曹操心懷不平。不久,荀彧 「因疾留壽春,以憂薨」。

《三國誌》中的這段記載,使有關「荀彧之死」的奇葩觀點皆遵循同一理論依據:荀彧是大漢死心塌地絕無二心的頑忠之士。正因如此,曹操才會對其狠下殺心。

沿著這條脈絡窮根問底:「荀彧忠漢」有無理論來源?

似乎有。因為:其一,荀家世受漢恩,荀彧的祖父和父親都官居要職。其叔父荀爽更是創造了官場上亙古無雙的陞遷奇跡,不足百日便由一介布衣成為位列三公的司空。其二,荀彧曾若隱若現地抒發過一些挺漢言論,如「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等。

可惜,這兩條都屬於弱證據,更適合作為佐證。另外,必須一提的是,荀家並沒有後人想像的那麼清高忠貞。據《典略》記載,臭名昭著、欺主害民的宦官唐衡膝下有一剩女,唐衡想把她塞給汝南名士傅公明,不料被斷然拒絕。無奈之下,唐衡轉而聯繫荀家,荀彧老爸出於對唐衡熏天權勢的半畏懼半貪慕,當即做主,為荀彧定下婚約。由此可見,荀家根本算不上忠烈之門。

而考究荀彧的人生軌跡,不難看出他的心境著實是博大恢宏的。換言之,荀彧的忠貞並沒有傾注在無藥可救的「病漢」身上,而是全部奉獻給了天下黎民。

在董卓亂政時期,剛剛嶄露頭角的荀彧毅然辭官歸鄉。卸任後,荀彧只做了一件事—在家鄉四處奔走,遊說父老鄉親:「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要衝,宜亟去之,無久留。」試想,如若果真愚忠大漢,荀彧當然要鼓勵大伙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誓救獻帝於水火,誓挽社稷於傾頹,而不是勸大家趕緊棄鄉逃命。

董卓受誅後,「已奪馥位」的袁紹請荀彧出山,並待之以上賓之禮。可袁紹志大智小的性格缺陷,以及橫徵暴斂的害民政策,令心憂天下的荀彧徹底絕望。正巧此時,曹操屯田削賦的軍政方針和荀彧與生俱來的護民之心無形中兩相契合。於是,荀彧跳槽到曹營。

曹操奪取徐州後,荀彧毫不避諱地為之歌功頌德,甚至以克成帝業的漢高祖和光武帝相比擬。值得注意的是,荀彧之所以如此大加稱讚,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曹操「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荀彧如此情真意切地將黎民百姓的利益放在檯面上,至於大漢王朝則隻字未提。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他是忠天下的嗎?

本來忠漢和忠天下是緊密相連、互相支撐的,但當時漢廷氣數已盡,一味無腦死忠不僅會淪為悲哀的愚忠,而且會損害正宗儒家君子所必備的硬件:心裝黎民,忠天下。也正是這一點,才讓他跟雄才大略的曹操走到一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