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王朗真的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王朗真的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嗎?

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王朗被諸葛亮陣前痛罵以致死於馬下,歷史確有其事嗎

諸葛亮統兵北伐,智取三城後,魏明帝曹欲急忙派大將軍曹真為都督,拜司徒王朗為軍師,率領大軍直至祁山拒敵。王朗自恃元老,博古通今,有口辨之才,在陣前勸諸葛亮投降,諸葛亮一陣大笑之後,鼓其三寸之舌,將王朗助封為虐、欺君閣上種種奸侯無恥之事,當眾痛罵,氣得王朗大叫一聲,死於馬下。

歷史上的王朗的確死在諸葛亮首次伐魏的這一年(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9年)。但這一年,王朗沒有被魏明帝任為軍師,隨曹真去前線,當然也就談不上被諸葛亮罵死。不過,諸葛亮又確曾罵過王朗。

諸葛亮罵王朗,是寫文章罵的。和王朗一起挨罵的,還有魏國的華歆、陳群、許芝、諸葛璋等人。罵的時間,是在王朗死的前五年,即劉禪剛繼位不久。當時蜀漢正值多事之秋,劉備伐吳失敗,元氣大傷,南中又發生叛亂。在這種情況下,魏國這幾個名士大臣,都分別給諸葛亮寫了信,所謂「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勸諸葛亮順從夭命,納土歸降,作魏國的藩屬。諸葛亮當然不會買賬,也不一一作答。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他寫了一篇稱之為《正議》的文章。這篇古代出色的政論文,被陳壽收在《諸葛氏集》裡,而為裴松之在《三國誌》注上所引用。細讀此文,它和舞台上「罵王朗」那一番言詞,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舞台上的諸葛亮,斥罵王朗:「……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正議》則說,王朗等「二三子各以省艾之齒(年紀不算小了),承偽指(旨)而進書,有若崇、辣稱莽之功,亦將倡(逼)於元禍苟免者邪!」諸葛亮把王朗等人幫助曹王代漢,比作當年陳崇、張竦稱頌王莽的功德,幫著王莽篡位一樣,都將沒有好下場。應該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諸葛亮這篇《正議》,對激勵蜀漢臣僚效忠王室,增強抗擊曹魏的信心,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諸葛亮眼中,視王朗為一大奸臣,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身處漢末亂世的王朗,不僅以其學識才幹成為魏國名臣,在個人品德修養方面,尤為當世所稱道。王朗,字景興,東海(今山東郊城西南)人。以通曉經學,拜郎中。曾師事太尉楊賜。據《三國誌。王朗傳》注引《朗家傳》說,王朗為會稽太守時,「居郡四年,惠愛在民」。公元一九六年,孫策掠地江東,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後被戰敗。孫策以王朗「儒雅」知名,而不加害。《三國誌·王朗傳》說他 「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娜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兩年後,曹操上表徵王朗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自此,王朗忠心輔佐曹氏祖孫三代。

《漢晉春秋》記載,曹操和王朗閒談,問及孫弟何以胎佔領江東時,王朗說:「(孫)策勇冠一時,有傭才大志。張子布(張昭),民之望也,北面l厄相之。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巳。」王朗視江東孫策為「天下大賊」,與諸葛亮在戲中罵王朗「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是一個意思,三國紛爭,各為其主而已。舞台上把王朗罵死,反映了作者推崇蜀漢為正統的思想。

曹操死後,曹王繼為魏王,晉陞王朗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王朗本做過大理、少府,以「治獄見稱」,升任掌管司法刑政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後,上疏勸曹王「育民省刑」,務養民力,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曹王稱帝后,王朗改為司空。魏明帝即位後,「營修宮室」,大興土木。王朗在鄴城,看見「百姓或有不足」,衣食不飽,上疏取鑒歷史,以大禹、勾踐、文景之治,規勸曹欲「省搖役而務農桑」,使「國無怨曠」,而致「昇平」之世。於是,魏明帝轉王朗為司徒,以秉國政。可見歷史上這位魏國的「公輔大臣」,非等閒之輩。

陳壽在《三國誌》上稱道王朗「文博富贍」,為「為一時之俊偉」。《魏略》更說王朗「高才博雅」,而其性情「嚴整慷慨」,又「多威儀」,在個人生活上,「恭儉節約」。王朗所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以及他寫的奏議論記,「鹹傳於世」。他的兒子王肅,遍注諸經,開一代學宗,成為魏國傑出的經學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