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病逝於其封地後,曹植之子曹志將他葬在哪裡?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植病逝於其封地後,曹植之子曹志將他葬在哪裡?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少有文才,善為詩文,「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是建安時代最有成就的作家,詩歌、辭賦、散文皆有傑出貢獻,被文學評論家鍾嶸稱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曹植的《洛神賦》,被公認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之作,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就取材於這篇名賦。東晉恃才傲物的謝靈運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的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從此,曹植以「才高八斗」名傳天下。唐代所稱「漢魏風骨」,當首推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終因任性而行失寵。遭忌於兄丕。

曹丕稱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廢漢稱帝,使就國。

黃初二年(22),貶爵安鄉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東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儀;六年,封為陳王,鬱鬱而死。溢曰思,世稱「陳思王」。

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而死,年四十一歲。

曹植墓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是三國時期魏國(公元220~265年)著名詩人,曹操次子曹植的墓塚。 曹丕死後,他的兒子曹睿繼位,對曹植依然不予任用。

曹植的任所一遷再遷,離都城許昌越來越遠。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縣)遷徙東阿為王。來到東阿,曹植登魚山,面黃河,瞻泰岳,「喟然有終焉之志」,有「終葬此地」之語。

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徙陳四縣(河南淮陽)為王。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於陳,終年41歲,謚號為「思」,世稱陳思王。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囑歸葬其於魚山。

曹植墓坐東朝西,依山選址,鑿山為穴,封土為塚。墓前神道上有幢著名的古碑,即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所立的《曹子建神道碑》,碑文記載了曹植生平事跡、死後葬地和後世祭祀頌詞等。

康有為曾對其高度評價:「大刀闊斧,陣無前」、「快刀斬陣,雄快峻勁者,莫若《曹子建碑》矣」。古碑甚為珍貴,現已建樓保護,又稱隋碑亭。碑樓內還有兩方石刻也較為珍貴。

一是明傳碑,字跡剝蝕嚴重,依稀辨得「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另一方是明弘治八年山東按察司九皋子章草狂書的一首七律詩:「人才三國數誰良,子建於曹獨有光。

七步詩成名蓋世,千年塚陷骨聞香。魚山西麓斜陽老,膠水東阿衰草荒。今日我來尋掩處,精靈安妥花傍徨。」 由曹植墓,沿窄陡小路上山,翠蔭深處有羊茂台、洗硯池、梵音洞、聞梵處、觀河亭和龍山文化遺址等遺跡。

據說,羊茂台和洗硯池是當年曹植讀書、吟詩、做文章、清洗筆墨的地方,梵音洞和聞梵處是曹植聞聽西方梵音、創作中國佛樂的地方。曹植魚山聞梵,首創中國佛教音樂,唐時傳入日本。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