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什麼要遷都長安?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董卓為什麼要遷都長安?原因是什麼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董卓為什麼要遷都長安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的諸侯反董之勢已成燎原,群雄怒斥董卓殘暴,興起義兵西進討伐。面對關東諸侯的討伐,當事人董卓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讓關東諸侯瞠目結舌大出所料,也讓本來就步履蹣跚的東漢王朝更加脆弱不堪。董卓的決定就是遷都長安,可遷都在任何朝代任何時期都是大事,費時費力。如果面對關東群雄的討伐,董卓大可以據險守住洛陽即可,但仗還沒有打董卓為什麼就要想著如何逃跑呢?

時至今日,我們大多數人依舊認為關東諸侯給董卓的軍事壓力過大,董卓畏懼關東諸侯才不得已遷都西逃。但事實上董卓並沒有害怕關東的諸侯,相反關東諸侯不少人在董卓的手下吃了大虧,如王匡、曹操等人都被董卓打的大敗,其他的人也畏懼董卓兵強,僅僅是裝腔作勢的喊喊口號而不採取實際行動,討董只是為了給自己撈取聲望和政治資本,並非真心想要進行到底。真正讓手握天子董卓害怕的是山西境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白波軍。

白波軍是黃巾的餘部,黃巾起義失敗後的第四年(188年),郭太等人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縣永固鎮)起義,因地得名白波軍。在董卓進洛陽的那一年,白波軍挺進到了河東隊伍發展到了十來萬人,白波軍聯合內遷汾河流域的南匈奴連破太原河內等郡聲勢浩大,威脅到了洛陽。白波軍如此囂張,比他們更囂張的董卓是無論如何都忍不了的,剛剛掌握大權的董卓派出了自己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前往征討,可事實證明靠裙帶關係上位的人靠不住,牛輔被這群農民起義軍打敗了。

其實白波軍並不比關東諸侯強,說到底農民起義軍是無法和關東的政府軍比的,但令董卓頭疼的是他們所在的位置,學過地理的都知道,山西的位置正好在河南山西的正上方,白波軍如果南下成功就會切斷董卓退往關西的退路,到時候董軍將面臨著被關東軍和白波軍夾擊的處境,兩線作戰極為不利。關東軍不可怕,白波軍更不足為懼,但二者一旦聯合這其中的隱患即使是強橫的董卓也不得不慎重考慮。偏偏這時候牛輔個不爭氣的東西打了個大敗仗,這就更讓董卓不安心了。回想起自己幹的那些壞事,董卓越發的不安,繼續死守著洛陽有可能面臨失敗的風險。

規避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風險,洛陽是非之地不宜久留。而擁有崤函之固的長安絕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佳之地。退到長安既可以抵禦關東群雄又不用擔心後路被白波軍切斷,還離自己的老家涼州更近,佔據著長安進可以平定關東,退可以關起門來做皇帝,一舉多得,又何樂而不為呢?經過慎重考慮的董卓做出了遷都長安的決定,和關東諸侯的猶豫不決不同,董卓是雷厲風行殺伐果斷,在初平元年(190年)就把漢獻帝劉協和朝廷遷到了長安。

遷都唯一的壞處就是:勞民傷財對於疲憊不堪的東漢王朝來說,更是傷筋動骨元氣大傷,洛陽周圍的百姓和財富董卓是不會留給關東諸侯。由於長安殘破不堪,董卓發動百姓修繕,於是百姓成了這場浩劫中的最大受害者,當然百姓的死活從來都不是董卓考慮的事情。

不得不承認董卓這一招十分高明,讓他對手近乎絕望。關東諸侯本來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人心不齊,他們更多的是為自己撈取資本發展自己的勢力,沒幾個真心為漢室賣命,董卓西逃讓他們鞭長莫及。而真正將討董進行到底的孫堅、曹操因為自身勢力和董卓相去甚遠,而無法威脅到董卓。曹操大敗於汴水,孫堅雖然擊敗董卓佔據洛陽,最後也不得不撤軍。關東諸侯失去了共同的目標後,開始了激烈的內鬥。雖然董卓沒有笑道最後,但如他所願,關東的諸侯在他走後便起了內訌,鬥得不亦樂乎。如此說來,董卓也算是通過遷都而擊敗了他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