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孫權的發小,曾與趙雲較量結局如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朱然:孫權的發小,曾與趙雲較量結局如何?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朱然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很大程度上過於凸顯了魏、蜀兩國的文臣武將,而對東吳名臣勇將的描述卻很少,甚至有很多都與事實相悖,比如說孫權中晚期的著名將領朱然,就是被嚴重歪曲的一個歷史人物。

從《三國誌朱然傳》中的記載來看,朱然與孫權是發小,與孫權同年。孫權接掌江東之初,朱然也開始為東吳效力。只是前期東吳延續的老臣太多,而又各個光芒四射、功績顯著,所以他在孫權早期的執政生涯當中並不凸顯。到了孫權的中後期,東吳老將們陸續離世之後才開始逐漸顯現出來,一直到赤烏十二年(公元249年)離世。

朱然在為東吳效力的過程中,參加過多次著名的戰役,並在其中屢立戰功,是孫權帳下名副其實的著名武將。但就是這樣一個著名將領卻在小說當中卻被描繪成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人物,完全成了一個跑龍套的角色,只在第七十七、八十四兩個章節當中出現過,並且在其中的戲份非常少。

朱然第一次在小說中露臉還說得過去,跟史料當中的記載也基本相符。畢竟在征討荊州、擒殺關羽父子的時候,朱然只是參與其中的一個主要將領,當然不能算他一個人的功勞。在這場戰役中呂蒙是總指揮,負責全面督軍,而在臨沮截擊關羽的過程,則是朱然跟十二虎臣中的潘璋共同執行的。所以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是在東吳眾將的合力之下才完成的。

不過,朱然在小說中的第二次露臉就過於歪曲事實了。在小說當中,朱然為了配合前軍的進攻截擊了劉備的後路,結果還沒有立功,就被趕到救援的趙雲一槍給挑了,這是跟事實嚴重相悖的。關於這一點,在《三國誌》中有明確的記載。

據《三國誌朱然傳》載,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親率大軍攻伐宜都,誓要一舉蕩平東吳為關羽父子報仇,「劉備舉兵攻宜都」。朱然奉命率五千兵馬隨同陸遜一同抗擊劉備大軍,「(朱)然督五千人與陸遜併力拒備」。朱然在戰鬥中一馬當先、勇猛無畏,大破蜀軍的前鋒部隊,「(朱)然別攻破備前鋒」,並截斷了蜀軍的後路,「斷其後道」。劉備大軍最終在東吳眾將士的合力抗擊之下兵敗身退,「備遂破走」。戰鬥結束之後孫權論功行賞,朱然在此戰中力戰有功,被晉陞為征北將軍,冊封為永安侯。

通過這一段記載,有兩點可以確定:首先,當時朱然確實是跟隨陸遜參與了夷陵之戰,而且也的確截斷了劉備的後路,並且在其中立下了大功;其次,朱然在戰鬥中表現的勇猛無畏,破前鋒斷後路立了不小的戰功,但是完好無損並沒有犧牲,戰役結束之後還被孫權進行了封賞。

另外在《三國誌趙雲傳》注引《雲別傳》中的記載,就更加證明了「趙雲槍挑朱然」的荒謬之處。據該傳稱,呂蒙擒殺關羽佔據荊州後,劉備憤怒不已,決議親率大軍征討孫權,「欲討權」。當時趙雲知道了劉備的決策,當即出面進行了勸諫,他向劉備表明當前的強敵是曹魏,而並不是東吳的孫權。趙雲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應該先集中精力剿滅曹魏勢力,東吳自然就能夠順服。

不過,趙雲的這些建議並沒有得到劉備的採納。不僅如此,劉備還將趙雲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排除在東征的隊伍之中。該傳稱,劉備下令讓趙雲鎮守益州東部的江州地區,作為東征大軍的後援,實際上則是對趙雲的一種懲罰,其結果是在夷陵之戰中以慘敗收場。當時趙雲得知消息之後,立即率部前去接應,當部隊開拔至永安的時候,吳軍已經退兵了,兩人根本就沒有在戰場上較量的機會。

通過這一段記載我們依然能夠得出兩個結論:首先,趙雲並沒有跟隨劉備參與夷陵之戰;其次,趙雲率部前去接應劉備的時候,吳軍已經退兵,並沒有進行交戰。趙雲既然沒有跟吳軍交戰,自然也就不可能「隔空」槍挑朱然。因此,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趙雲槍挑朱然只是作者對歷史演義的一種表現手法,並不能當作真實的歷史事實來看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