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允常的墓裡有什麼?為什麼又被叫為"木客大塚"?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越王允常的墓裡有什麼?為什麼又被叫為"木客大塚"?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三國網小編帶來的越王允常墓為什麼又叫"木客大塚"?

印山大墓奇特的木結構墓室前所未見,其立面呈"人"字形,兩面坡式,橫斷面呈等腰三角形,在全國都沒有可對比的實例,然而卻同本地流行的一種傳統越墓石室土墩墓極為相似。

從大量的考古資料可以證明,除了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形制上,印山大墓就是越文化的特色。而墓中所使用的獨木棺葬具也是越民族中比較普遍使用的一種傳統葬具。因此無論從哪方面判斷,印山大墓是一座越墓毫無疑問。

印山大墓不僅是越墓,而且是越王陵。因為它所擁有的氣勢宏偉的外圍隍壕,規模巨大的封土,特殊豪華的墓室結構,嚴密講究的填築措施等等,無一不在向人們展示,它就是一座越王陵。下面的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印山大墓的墓坑和墓道總長達100米,全是在山巖中挖鑿而成,根據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要從巖體中挖掘如此巨大的墓坑和墓道,可以想見當時造墓工程之巨,用工人數之多。據統計,挖掘墓坑和墓道須開鑿石方近1萬立方米,外圍隍壕需挖去土方約4000立方米,墓坑內填築木炭約1400立方米,填築青膏泥約5700立方米,堆築封土約1萬多立方米,而構建墓室所用木材近500立方米。在當時生產力比較低下,社會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營建如此的大墓,起碼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夫,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如此工程,非王者莫屬。

春秋戰國時期,紹興是越國的都城所在,據史籍記載,春秋末至戰國初在位的越國國君有夫鐔、允常、勾踐三代。

公元前473年,勾踐滅吳後擁兵北上,爭霸中原,並將國都由紹興遷到山東琅琊,其在遷都前為自己修建的「獨山大塚」最終也未能建成,僅存其名而已。

而勾踐之後歷代君王的陵墓也由於遷都均未葬在原國都紹興一帶。這樣在紹興的越王只有夫鐔和允常,印山越王陵的墓主人已經越來越清晰了。

關於夫鐔的墳墓,《越絕書》中記載:「若耶大塚者,勾踐所徙葬先君夫鐔塚也。去縣二十五里。」可以認為,夫鐔的「若耶大塚」應該是因葬於「若耶溪」旁而得名,而古之若耶溪,即今之平江水,在紹興縣東南方。印山在縣城西南方,兩者相距甚遠,位置不合。這樣,印山王陵的主人自然就非允常莫屬了。

正如之前人們推測的,印山大墓的墓主人就是越王允常,《越絕書》對於埋葬越王允常的木客山雖無明確方位,但在明清方志裡我們找到了其具體的記載。

明萬曆《紹興府志·祠祀志》記載:「山陰越王允常墓在木客山。」同書的《山川志》又云:「木客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現今王陵所在的印山,正坐落在紹興縣城西南方約13公里,與「二十七里」正合。

據印山北側木棚村老人回憶,很早之前木柵村就稱為木客村,在紹興當地的方言中,「柵」與「客」音相近,故「木客村」後來慢慢被誤傳為「木柵村」。

可見,無論從印山大墓的發掘情況,還是文獻資料的記載看,印山大墓就是越王允常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