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究竟做錯了什麼孫堅為什麼力勸張溫殺掉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董卓究竟做錯了什麼孫堅為什麼力勸張溫殺掉他

對漢末的一些風雲人物,後人褒貶不一、存有爭議。而對董卓,卻眾口一詞認為是惡貫滿盈,必欲殺之而後快的。看三國不罵幾句董卓,似乎無足以表達出內心的義憤填膺。

公允的講,董卓也並非一無是處。

董卓,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出生在這裡的人,因為地近戎狄的原因,都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這裡的人民不只是扛著鋤頭種地,他們得苦練殺敵本事,不敢說為國家守護邊疆,至少要保護好生活的家園。

桓帝末年,董卓因為是六郡良家子(所謂良家子,即非醫、非巫、非商賈、非百工),又加上他膂力超人,武功高強(可以左右開弓,是個雙槍將)成了羽林郎(秩比三百石,皇帝身邊的人肉盾牌)。兩漢時期,除去規定的義務兵役之外,民間還有自願從軍的志願軍戰士。國家有事,他們踴躍報名從軍,這叫良家子從軍。有著歷史悠久的光榮傳統,其中最著名者無過於「飛將軍」李廣了。

    是金子就會發光,「少好俠」的董卓很快就加入了軍界,做了中郎將張奐的軍司馬。因他作戰勇猛、不避矢石,戰罷歸來得到九千匹縑的賞賜。他沒有將賞賜收入私囊,而是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分與了與他一同浴血沙場的同袍。董卓自幼生長在邊境,熟知邊事,更加勇武絕倫,很快成長為漢帝國西北邊陲一日不可或缺的人物。

靈帝末年,董卓的強勢已經是眾人周知的事情,以至於有人稱其為帝國的「安危定傾者」。

為國家「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的董卓撈足了政治本錢。只是人怕出名豬怕壯,董卓迅速在軍界竄紅,引來了無數人的羨慕嫉妒恨。

中平年間,張溫被任命為車騎將軍,率軍征討邊章、韓遂的叛亂。此時,董卓因討黃巾作戰不利被閒置。國家有難,董卓這柄「快刀」豈能長久束之高閣?很快他被起復,任命為中郎將協同張溫作戰。

張溫此人,史載「雖有功勳名譽,然皆先輸貨財而後登公位」。張溫的官,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設身處地的想,這樣的人,如何讓一刀一槍拚搏上位董卓心服口服?加上張溫是文臣不懂兵事,董卓對之陰奉陽違也是情理之事。

   史載,張溫召董卓來見,董卓拖延了許久這才來見他。「溫責讓卓,卓應對不順(遜)」。

這時候,張溫部下孫堅上前,建議張溫:「卓不怖罪而鴟(囂)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

張溫聽了大吃一驚,連連搖頭。

孫堅極力勸說張溫殺董卓,似乎他是一個無限忠於漢室的大忠臣。但他又是怎樣嚴格要求自己的呢?據史料記載,在關東義兵討董卓的時候,孫堅先殺荊州刺史王叡,再殺南陽太守張咨,完全是一個冷血屠夫的模樣。要知道這二人,都是朝廷命官,孫堅憑什麼大開殺戒的?

是哪個人賦予他這種隨便殺人的權力了?又何曾有人對此表示過異議呢?

   幸好張溫明白董卓「素著威名於隴蜀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殺掉董卓,難道要他親自上戰場衝鋒陷陣不成?張溫雖然不懂軍事,但也知道臨敵斬將是行軍打仗的大忌。這樣做等於是自毀長城,只能是親者痛、仇者快。

歷史證明,張溫不殺董卓是正確的。此次西征,東漢帝國共派遣六路大軍,其中「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此役之後,董卓因功拜前將軍,封斄(音TAI,今陝西武功縣)鄉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