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的歷史可追溯什麼時候?為何會說是諸葛亮發明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饅頭的歷史可追溯什麼時候?為何會說是諸葛亮發明的?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初稱「蒸餅」,不發酵,故有「牢丸」之稱,漢代人們懂得制發麵餅,稱「面起餅」等。據說三國時期,諸葛亮以發酵的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此後,饅頭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物。明代郎瑛《七修類稿·事物》:「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宋時把有餡的餅叫做饅頭。宋代饅頭花色繁多,以餡而論,見諸文獻的就有糖肉饅頭、假肉饅頭、羊肉饅頭、筍肉饅頭、筍絲饅頭、魚肉饅頭、蟹黃饅頭、蟹肉饅頭、糖餡饅頭、辣餡饅頭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學生才可享用的「太學饅頭」,學生們還往往轉送給親朋好友嘗鮮,後來連南宋京城臨安的市場上都打出了太學饅頭的招牌。

時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時至今日,南北方人還都區分包子和饅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