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諸葛亮的好友,被魯肅舉薦為繼位人,卻沒有得到孫權重用?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此人是諸葛亮的好友,被魯肅舉薦為繼位人,卻沒有得到孫權重用?

此人是諸葛亮的好友,被魯肅舉薦為繼位人,卻沒有得到孫權重用?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東吳剛剛與曹魏經歷過一場濡須之戰後,又回歸了原先的平靜。在這一年當中,唯一讓孫權感到遺憾的是:自周瑜之後的又一得力助手,淮泗集團的三大主帥中的魯肅病逝了。

據《三國誌‧魯肅傳》載,魯肅病逝之後,孫權悲痛不已親自為其發喪下葬,連諸葛亮也在成都進行弔唁。這也足見魯肅當時在東吳當的重要性和對蜀漢的影響力了。

按照史料當中的記載,周瑜在彌留之際向孫權推薦了魯肅接班,關於魯肅的才智、武略自不必多說,在整個三國當中都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魯肅在病危之際也向孫權推薦了一位繼位人,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推薦的人竟然不是在後期成長起來的勇武善謀的呂蒙,而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儒臣嚴畯。

那麼這個嚴畯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能讓魯肅這麼中意呢?其實說起嚴畯這個人,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應該對這個人不會太陌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這個劇幕當中就有跟嚴畯的一出對手戲。

當時,嚴畯以蔑視的態度和挑釁的口氣質問諸葛亮「治何經典」時,諸葛亮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進行了回擊,結果把嚴畯批駁得體無完膚、啞口無言。諸葛亮說的一段話中的整個意思,就是抨擊嚴畯只是一個會「尋章摘句的世之腐儒」。當然,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舌戰群儒在三國正史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小說作者的一處藝術加工。但是,小說中諸葛亮對嚴畯的評價很到位,他在現實的歷史中確實是一個十足的書獃子。

據《三國誌‧嚴畯傳》載,嚴畯是張昭的彭城老鄉,逼禍江東的時候被他引薦給了孫權,自此也成了東吳早期淮泗集團中的一名重要成員。嚴畯少有多才,跟當時的諸葛瑾等文豪都是好朋友。起初被孫權晉陞為騎都尉,在身邊從事文職工作,是一個典型的儒臣。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寫了兩本著作《孝經傳》、《潮水論》。

嚴畯在現實中跟諸葛亮的關係,也不像小說描述的那樣針鋒對麥芒。孫權成吳王之後曾派遣嚴畯出使蜀漢,當時「蜀相諸葛亮深善之」,這說明兩個人非常友善並且也有很多共同話題。

關於嚴畯的形象,在《三國誌‧張昭傳》中有一段明確的記載。孫權讓嚴畯背誦一篇他小時印象最深的文章,結果嚴畯就背誦了一篇孝經中的「仲尼居」。張昭聽了之後說:「嚴畯就是一個(鄙生)不開竅的書獃子,還是由臣為陛下誦讀一篇吧。」張昭背誦了一篇「君子之事上」,結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據《江表傳》載,孫權遷都建業,在經過呂范的墓地時,回想起以往的點點不僅傷心欲絕。後來在群臣大會上說:「我把魯肅比做鄧禹,呂范比做吳漢,聽說你們都不認同,這是為什麼呢?」當時眾大臣都知道孫權心情不好,所以沒有人說話,唯有嚴畯不識時務地站了出來說:「臣沒有理解其中的奧妙,只是感覺對魯肅、呂范的褒獎言過其實了。」通過這兩段記載就把嚴畯書獃子的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他倒是有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好,非常清楚自己能做什麼。

據《三國誌‧嚴畯傳》載,當孫權要任命嚴畯代替魯肅統兵的時候,所有的同僚都向他表示祝賀,只有他自己跪在孫權面前不敢接受,說自己只是一介書生,根本就不懂軍事,擔不起這麼大的責任,並且句句肺腑、言辭懇切,說完之後還痛哭流涕。

據《志林》載,當時嚴畯說完之後孫權並不相信,於是派人牽來一匹戰馬讓他上馬試試。結果嚴畯剛踏上馬鞍就摔了下來,如此反覆了幾次,孫權只有作罷,改換了呂蒙。

在這其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魯肅沒有推薦呂蒙做自己的繼位人呢?關於這個問題在史料當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兩個人當時的主張或許能夠得到一些線索。

據《三國誌‧魯肅傳》以及《漢晉春秋》中的記載,魯肅當時的主張是建立穩固的孫劉聯盟,多樹立曹操的敵人,共同北拒曹魏。所以在劉備前往京口借荊州的時候,「惟肅勸權借之」。魯肅的這一策略在當時也非常見效,以至於曹操得知劉備從孫權處借到荊州之後,竟然驚愕的「落筆於地」。

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魯肅代周瑜屯住陸口一直到病逝的七年時間裡面,他的聯劉抗曹的主張一直沒有變。雖然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劉出現過一次短暫的爭奪荊州三郡的不愉快的事情,但是總得來說雙方合作的關係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然而呂蒙當時的主張卻跟魯肅截然相反。據《三國誌‧呂蒙傳》載,呂蒙跟魯肅在一起喝酒的時候說:「雖然現在跟西蜀是一家人,但是關羽等人卻是虎狼之輩,怎麼能不提前做好防備的計劃呢?」隨後就跟魯肅說出了五條計策。這說明當時呂蒙並不看好孫劉聯盟共拒曹魏這個策略,早就定下了破蜀的計劃。

這也就是說,魯肅在病危的時候,極有可能還想讓孫劉聯盟共拒曹魏的策略繼續延續下去,所以才推薦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儒臣,而沒有推薦有勇有謀的呂蒙。當然這只是根據現有史料的一個推論,真實原因究竟是不是這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

參考書籍:《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