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之死,冤曲莫名,因為他很可能是被司馬懿以"借刀殺人"術害死的。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戰場上張郃再次擊敗了諸葛亮,蜀軍只能退卻。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表示反對,理由是"諸葛亮極善用兵,雖然一時撤退,也會沿途佈防。且附近一帶山勢林立,地形複雜,一味追擊,必有凶險"。然而軍令如山,司馬懿怪臉一翻,張郃只能知難而上,結果,諸葛亮預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亂箭齊發(好像還是那種諸葛亮親自設計的十枝連發的強弩),張郃就地淪為一張活靶。
1、司馬懿為日後篡權做準備
一個深通軍法、佈陣道理的人可能追襲窮寇輕入險地嗎?本傳的記載是自相矛盾。魏略的說法還是可信的,也就是說張郃在司馬懿令下被迫出兵。司馬懿不是不懂兵法戰術,而且張郃也說明窮寇莫追,司馬懿為什麼一意孤行?
司馬家三代都在謀劃取魏而代之,這樣就一定要剪除曹家的羽翼。司馬懿在世時還不明顯,到了司馬昭就路人皆知了。張郃也就成了眼中釘。原因有三:第一,張郃有才能;第二,張郃資格老,功勞多,官至車騎將軍;第三,魏主信任重用張郃。所以有可能在木門道時司馬懿借刀殺人
張郃可謂是曹魏的忠臣,如果司馬懿奪取曹魏大權,張郃一定會極力反對,司馬懿這麼做實際上是借刀殺人,借諸葛亮之手剪除曹魏羽翼,為之後篡權掃清障礙。而對於諸葛亮而言,張郃是個勁敵,張郃很會用兵,善於借助地形之勢,所以說張郃一死,諸葛亮北伐的壓力也就減輕了許多。
按照時間推算,張郃死後三年,諸葛亮才病死五丈原,而距離司馬懿奪權,則有十八年,短期來看,獲益人應該是諸葛亮,應為北伐之時,蜀國當初的元老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戰死沙場,而魏國的五子良將正是壯年,能夠掃除一個障礙,便減輕了北伐的壓力。而長期來看,張郃之死對司馬懿奪權有很大的幫助。
2、司馬懿為了手握實權
曹操曹丕時期甚至曹叡登基之初司馬懿其實都沒什麼兵權,曹魏的兵權始終牢牢掌握在宗親大將之手,但是兩個人的意外早逝卻給了司馬懿機會,這兩個人一個是曹丕另外一個是夏侯尚,曹丕和夏侯尚死於同一年(226年),死前夏侯尚是曹魏南線荊州和豫州一線的軍事統帥(此時曹休在東線曹真在南線)。
夏侯尚死後曹魏宗親中無能力出眾者可以獨當一面接替夏侯尚出鎮南線,加上這個時候剛好碰上孟達反叛,所以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曹叡只能在227年啟用司馬懿「督荊、豫二州諸軍事」,這是司馬懿真正掌握曹魏軍權的開始。
228年曹魏另外一位軍中領軍人物曹休去世,231年曹魏宗親最後的著名將領曹真也去世了,這樣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曹叡手中無人可用,而當時對曹魏威脅最大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從228年開始連續發動北伐,所以曹叡把司馬懿從戰事相對較少的南線調到了重中之重的西線(此前的229年司馬懿也曾率部協同曹真作戰,但是真正出任西線主帥是在231年曹真死後的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而他的副手正是征西車騎將軍有假節之權的張郃。
張郃長期在西線和劉備諸葛亮多次交手,大概從211年潼關之戰和馬超韓遂作戰開始就一直在西線,215年曹操平定漢中後「太祖還,留郃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漢中之戰曹操雖然敗給劉備,但是張郃表現出色特別是在夏侯淵被斬首後,張郃被軍中推舉為臨時主帥迅速穩定了軍心,從中可見張郃在西線雍涼大軍中的威望還是很高的。可以說,張郃在雍涼大軍中的威望遠不是231年才出任主帥的司馬懿可比的。
張郃雖然是雍涼軍副帥,司馬懿的副手,但是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張郃在街亭之戰大敗馬謖,戰後陞遷為征西車騎將軍,這樣一位深受曹叡信任和重用的軍中宿將,不僅地位僅在司馬懿之下而且在軍中威望高過司馬懿,這對初掌西線雍涼大軍的司馬懿是極為不利的,司馬懿想要掌控雍涼大軍張郃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只要有張郃在司馬懿就很難能把雍涼大軍的兵權握在手中。
3、張郃有謀略又忠心,司馬懿對其戒備
根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執意出戰。結果,和諸葛亮一仗打下來,魏軍戰敗,被蜀軍斬首三千,繳獲鎧甲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大敗。此戰以後,司馬懿認識到張郃計策的高明,不得不聽從其建議,閉門不戰,諸葛亮求戰不得,糧草用盡,因此撤退。
這個時候,司馬懿忽然向張郃下達了「追擊蜀軍」的命令。這令張郃十分不解,司馬懿卻執意命令張郃前去。軍令如山,張郃不得不服從命令,史書稱:「(張)郃不得已,遂進。」張郃的擔心再度應驗,蜀軍在木門道果然有埋伏,魏軍一到,萬箭齊發,一代著名將領中箭而死。
我們不難得出這種結論:在張郃死前與司馬懿的兩次爭論中,張郃的軍事才能無疑超過了司馬懿,面對這樣的將領,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不會沒有戒心。所以,極有可能是因為司馬懿嫉賢妒能,同時也畏懼張郃對魏國的忠誠,所以來了個「借刀殺人。」
張郃死後,魏軍中再也沒有能牽制司馬懿的著名將領,司馬懿在對蜀國的作戰中逐漸獲得了魏國軍隊的指揮權,架空了曹氏宗族,最終,司馬懿發動軍事政變,擒殺曹氏最後的支柱曹爽,將曹魏大權徹底收入囊中。
自此以後,司馬氏篡魏就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