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外寬內忌、睚眥必報,但凡是得罪過他的人鮮有能善終者,就連頭號大謀士參謀荀彧也因為反對他稱魏公,而落得被逼自殺的結局。但凡事都有例外,袁紹的幕僚陳琳當年曾寫檄文辱罵曹操,但在投降後卻得以善終,並深受重用,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那麼,曹操為何會一反常態,饒恕得罪過自己的陳琳?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01 辱曹
漢獻帝劉協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鏖戰於官渡。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雙方在正式交鋒之前,需要先打一場「文宣戰」,以檄文的形式歷數對方的罪狀。這些檄文通常由擅長文字工作的幕僚來完成,拜這些人的生花妙筆所賜,很多檄文氣勢磅礡、文辭俱佳,在當時傳誦一時,甚至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例如,駱賓王為徐敬業撰寫的討伐武則天檄文,便被選入《古文觀止》當中。
陳琳在文壇的影響力雖然不及駱賓王,但他替袁紹撰寫的討曹檄文同樣堪稱佳作。在這篇文章當中,陳琳以筆代舌,將曹操罵得狗血淋頭,稱他作為宦官的後代「剽狡鋒協,好亂樂禍」,並且挾持天子、飛揚跋扈,堪稱國賊。不僅如此,陳琳還宣稱曹操盜掘皇陵,是令人不齒的盜墓賊。後世之所以把盜墓賊稱之為「摸金校尉」,便來源於這篇文章。
陳琳在檄文中不僅痛罵曹操,而且還把他的祖先也羞辱一通。曹操的養祖父曹騰是一位形象不錯的宦官,但在陳琳的筆下卻成為「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的死太監,跟同僚左悺、徐璜等人一起犯下滔天罪行。至於曹操的父親曹嵩,則成了一位靠賄賂權貴而竊據相位、禍亂國家的奸臣(註:曹嵩曾用1億錢買得太尉一職,但在任僅1年,且沒有犯下大錯)。
曹操看到陳琳的檄文後驚怒交加
實事求是地說,陳琳這篇檄文雖然有一些不實之詞,但基本上符合事實,令曹操很難辯駁。因此,當讀完這篇檄文後,當時因害頭風而臥床的曹操,竟然驚出一身冷汗,隨即翕然而起,頭風也頓時痊癒,由此可見陳琳文筆之功力。曹操是個很記仇的人,既然遭受陳琳如此羞辱,焉能不對他恨之入骨?
02 降曹
流傳至今的戰爭檄文有很多,其中不乏起到巨大作用的傑作。例如,護國運動之所以很快取得成功,由梁啟超撰寫的《護國討袁檄文》功不可沒,因此時人讚譽他「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不過,陳琳撰寫的討曹檄文卻沒能起到類似的作用,袁紹非但沒能擊滅曹操,反而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大敗虧輸,倉皇逃往老巢鄴城,沒多久便羞憤而死。
袁紹病死後,長子袁譚、幼子袁尚因爭位大打出手,曹操趁機渡河北上,經數年奮戰,最終攻克鄴城、掃平冀州。鄴城淪陷後,陳琳無處可逃,只能厚著臉皮去投降曹操。說句題外話。當年曹操、陳琳同在大將軍何進手下做幕僚,雖然相處的時間並不長,但關係卻相當不錯。也正因如此,陳琳才敢去見曹操,希望後者念及友情放他一馬。
且說,曹操一見到陳琳便不禁兩眼冒火,聲色俱厲的指著他的鼻子罵道:「你這傢伙還有膽量來見我!當初你為本初(袁紹的字)寫檄文辱罵我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污蔑我的祖宗三代呢?」陳琳明顯早有心理準備,因此在聽完曹操的指責後,便苦笑著辯解道:「在下也是被袁公所逼,實在沒有辦法啊。正好比『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還望司空(註:曹操時任司空)恕罪。」
因為當初那篇檄文,曹操對陳琳恨入骨髓,巴不得對他食肉寢皮,以解心中的怨氣,但他最終還是饒了陳琳一命。其實,曹操之所以寬恕陳琳,除了念及昔日的友情、欣賞他的才華兩大原因外,還在於陳琳的辯解確實很有道理,如果殺掉一位被逼著寫檄文罵自己的名士,豈不是顯得自己的器量太小?畢竟,曹操身為宰相,需要顧及輿論的力量、維護自己的形象。
03 善終
作為「建安七子」之一,陳琳不僅文筆極佳,而且還頗有謀劃才能,也正因如此,在投降曹操後並未被摒棄不用,反而深得重用。在降曹後的十餘年時間裡,陳琳歷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等職,從事編寫軍國文書、檄文等工作。由於陳琳的文采斐然,所以每次他的稿件遞到曹操手中時,後者總會在讚歎之餘竟不能為之增減一字。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京城許昌一帶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死者不計其數,其中便包括「建安七子」中的4位,即徐干、應瑒、劉楨,以及本文的主角陳琳。雖然曾經撰寫檄文辱罵曹操,但陳琳非但沒有被殺,反而深受重用、得以善終,跟荀彧、崔琰、婁圭等人的下場相比,實在是幸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