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筆下平庸屬歪曲:魯肅忍辱負重促孫劉團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文人筆下平庸屬歪曲:魯肅忍辱負重促孫劉團結

將帥的才能,並不只限於排兵佈陣,縱橫沙場。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卻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無論在小說或在影視、戲劇中總是被人忽視,乃至遭到貶損,這便是東吳大將魯肅。在羅貫中先生的筆下,魯肅不過是一個忠厚而又平庸的好人,好到有幾分顢頇,平庸到成為諸葛亮神機妙算和關羽忠勇過人的反襯。

比如寫諸葛亮「草船借箭」一節,諸葛亮偕魯肅同往,一個成竹在胸,一個被蒙在鼓裡;一個談笑自若,一個驚慌失色。最後是孔明借箭成功,志得意滿,而魯肅欽敬拜服。

再如關雲長「單刀赴會」一節,魯肅在被孫權多番埋怨的情況下,為討回荊州,設下刀斧手,請關羽赴宴。結果不僅未達到目的,反被關羽識破計謀,佯醉退席。小說這樣寫道:關羽強拉著魯肅的手直到船邊,魯肅嚇得「魂不附體」,「如癡似呆」,眼睜睜「看著關公的船乘風而去」。在各種影視戲劇中,這樣的場面被更加誇張地加以渲染,魯肅似乎愚蠢到幾近無能了。

然而,事實上,魯肅卻是這樣一位非凡的人物,沒有他,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三國局面的形成,取決於孫權和劉備聯手打敗曹操的赤壁之戰。而在這場大戰前後,積極穿梭於孫、劉之間,分析形勢,指陳利弊,同時有效協調兩家關係,最後導致戰爭勝利的就是這位魯肅。

魯肅和周瑜是至交,正是周瑜慧眼向孫權推薦了魯肅。他說:「魯肅有輔佐帝王的大才。」孫權立即召見魯肅,對他說:「我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勳,應該怎樣辦呢?」魯肅為他分析說:「現在曹操的勢力很大,將軍怎能建立齊桓、晉文那樣的霸業呢?當今之計,只有保守江東,坐觀形勢變化。如果北方有事,則乘機滅掉黃祖,然後沿長江西上,據有荊州、益州。」孫權深以為然。魯肅這一席話,實際上奠定了孫吳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決策。

當時,曹操大敗劉備,並乘勝東下。東吳朝野震驚。在孫權召開的朝會上,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佔了上風。還是魯肅力挽狂瀾,他先以利害得失打動孫權,而後又奔赴夏口,說服剛剛打了敗仗驚魂未定的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當時劉表剛剛亡故,荊州一片混亂,兩個兒子不和,軍隊分崩離析。如何吸納荊州的軍事力量投入抗曹,關鍵在寄寓荊州的劉備。劉備有相當的人脈,但遭受新敗後對戰事已全無信心,想到廣西投靠蒼梧太守吳巨。魯肅勸他說:吳巨是平庸之輩,所據有的蒼梧郡又十分偏遠,不久一定會被人吞併掉。而孫權聰明過人,又禮賢儒士,江東英雄豪傑都歸附於他。現在替你著想,不如和江東結好,共同幹一番事業。正是魯肅向他分析形勢,表明孫劉聯手抗曹的可能,才有了改變整個局勢的赤壁會戰,從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保全、鞏固了孫吳政權。

劉備按照魯肅的安排,率領本部和部分荊州軍隊進駐樊口,加入抗曹作戰序列,而後又派遣諸葛亮作為軍事代表赴孫軍大營。魯肅的個人誠信成為兩家合作的基石。

尤為重要的是,魯肅作為抗曹聯軍總司令周瑜的副手,處處從大局出發,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地協調了孫、劉兩家以及周瑜、諸葛亮個人間的微妙關係,維護了團結,從而保證了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沒有魯肅的穿梭外交,沒有魯肅的深明大義,沒有魯肅的大智若愚,特別是沒有魯肅的高瞻遠矚,便不可能有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把魯肅說成是這場戰爭的總導演其實並不過分。

這一點,東吳國君孫權看得很清楚。戰爭剛剛結束,孫權得知魯肅回來,親自出城迎接,一見魯肅,便下馬施禮,對他十分恭敬。

這一點,東吳統帥周瑜看得也很清楚。因此,周瑜臨終前極力向孫權推薦魯肅頂替他的統帥職務。他這樣說:「魯肅為人有忠臣烈士的氣概,處事認真負責,從不苟且,可以代替我的職務。」須知當時功勳卓著的老將程普、黃蓋等俱在,而魯肅不過是一介書生罷了。

這一點,諸葛亮看得更清楚。魯肅病逝,諸葛亮為之發哀。他明白,孫、劉聯盟自此宣告解體。果然,不久便有呂蒙白衣渡江襲荊州之舉,導致關羽戰敗走麥城;更導致劉備興兵伐吳,最後兵敗彝陵。

當然,孫吳朝堂對魯肅極力將荊州借給劉備一事頗有微詞。赤壁之戰後,劉備親自到京口見孫權,以兵多地少為由要求都督荊州。周瑜不僅上疏反對,還提出應當設法把劉備留在吳郡。只是魯肅對孫權說,曹操雖敗,但還是北方強敵,應當團結劉備。周瑜死後,他更是勸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共同抵禦曹操。

正如魯肅所設計的那樣,由劉備控制的荊州牽制了由曹仁統領的曹操主力部隊,使得曹操南下的企圖一再受挫。因此魯肅生前始終為維持孫劉的團結而忍辱負重。

而正是在荊州主將關羽全力對付曹軍,致使後方空虛之際,呂蒙指揮的孫吳部隊才得以大舉渡江,收復荊州。荊州在完成了如此深重的歷史使命之後正式劃入孫吳的版圖,倘沒有魯肅超凡的戰略遠見能實現嗎?

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將帥,在文藝作品中本應該光輝四射。然而,有意思的是,魯肅不曾被時勢埋沒,不曾被當時的政治家們埋沒,卻被千百年後的文人們埋沒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