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是忠臣還是降將?他為什麼會被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於禁是忠臣還是降將?他為什麼會被俘

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於禁。

於禁,提及此人,後世一直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說他是曹魏真正忠臣,可他卻也是曹魏唯一一個投敵的大將。

於禁-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不敢相信,第一大將竟投敵

作為最受曹操重用的外姓大將,於禁一直以來都是五子良將地位最高的存在。

要知道曹操手下的大將,大都是夏侯、曹家兩家的同宗之人,夏侯家是曹操在血緣上真正的老家,曹家是曹操宦官爺爺的家族。古時候大都講究任人唯親,最受重用的大部分都是和主公有著特殊關係的存在,最好就是親戚關係。而曹操也不例外,夏侯惇、夏侯淵兩兄弟,和曹仁、曹洪兩兄弟,一直以來都是曹操麾下最受重用的將領,而於禁,卻是唯一一個例外,獲得了不下去夏侯兄弟和曹氏東西的待遇。於禁不僅僅是第一個被授予左將軍之位的外姓將領,更是曹魏外姓將領之中唯一一個被賦予假節鉞權利的將領。

可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卻成為了曹魏一方,大將中唯一一個叛變投降的存在,著實是讓人難以相信,就連曹操聽說於禁"投降"之時,都深感意外難以想相信。可於禁投降之事,確實是實實在在的發生了,無論讓人多麼難以置信,卻也無法否認。

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大敗於禁

襄樊之戰,曹仁守襄陽被關羽使計大敗,兵馬折損殆盡,不得已只得退守樊城。又遭受關羽圍城連日強攻,早已露不支之相,情況十萬火急。這時於禁臨危受命,帶著大將龐德出師,以救樊城之圍。可世事卻往往出人意料,於禁大軍揮師大戰關羽,並沒有引來想像中的勝利,反倒是被關羽藉著暴漲的漢水水淹七軍。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說來也是笑話,此一戰本應是於禁的一個機會,卻不僅僅沒有成就他自己的威名,反而是一舉成就了關羽威震華夏的威名,直接威逼中原,嚇得當時的曹操都想遷都河北,連鎖反應讓鄴城、洛陽都先後發生了叛亂,逼得曹操的兒子曹丕親自參與鎮壓,可見震盪有多大。而他於禁卻只在自己的生命裡刻上了一個率七軍投降的的奇恥大辱。這是曹魏歷史上從未有過之事,三萬大軍集體投降,連封侯敗將的大將都投降了,獨獨只有一個龐德不願投敵屈節身死。曹操得知後,也難以想像哀歎良久才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復在吳。文帝踐阼,權稱潘,遣禁還。

封侯拜將,以法御下勝著名將領

於禁,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以法御下"的嚴肅正經老幹部。連曹操都稱讚他勝過古代著名將領。之所以能夠備受曹操的信任,當然是靠他自己的能力和忠誠。

曹操討飯張繡時,遭遇張繡降而復叛,一時間措手不及在宛城被張繡殺的大敗,整個部隊都被打的七零八落,難以聚集。唯有一個特例就是於禁,他強行約束著自己部隊中的幾百人且戰且退,雖有負傷戰死也一直沒有散開,保持著完整尋找曹操。

於禁向來嚴肅莊重,嚴守軍法,可謂鐵面無私從無例外。在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也從不私藏,軍士觸犯軍法,也是從來都是嚴格處置。

宛城戰敗後,曹軍混亂不已,不僅僅出現劫掠百姓的情況,甚至各個軍隊之間亂作一團互相搶奪,尤其是青州兵。這青州兵原來是黃巾賊,投降於曹操後被統一編製成了青州兵,因為原本的賊性難馴,再加之本就戰鬥力極強,所以曹操一直以來都對他們很寬厚縱容。可於禁遇見趁亂劫掠的青州兵後,絲毫不在意對方的身份,直接嚴懲了對方。就算是青州兵跑到曹操面前血口噴人誣告他,他也毫不在意,冒著被誣陷的危險也依然留下不去解釋為曹操堅守後方陣營,更是於大混亂中凝聚了軍心。曹操得知後,不僅不怪罪於禁,反而是大大的誇讚了他一番: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著名將領,何以加之!"。由於此次功勞,加上之前的屢屢戰功,於禁也被封為益壽亭侯。

此後於禁從曹操復攻張繡於穰,禽呂佈於下邳,又和史渙、曹仁於射犬攻打眭固,大獲全勝。再之後有一個奇葩,叫做昌豨,原本就是一個賊匪,投靠了曹操之後卻也是備受重用,甚至當上了東郡太守。可他卻反覆無常,屢次叛亂,前前後後足足反叛了曹操五次,後來曹操終於忍無可忍派於禁前去討伐他。因為於禁和自己本就是老友,關係極好,走投無路的昌豨又想故技重施,就來到於禁營中再次投降,可身為老友的於禁絲毫不給他留情面,直言主公曹操曾說圍以後投降的不赦,奉行法律,遵守命令,這是下對上的大節。於是於禁直接大義滅親,哪怕會讓自己十分難過,也以"圍而降者不赦"的理由殺掉昌豨。

曹操聽聞這件事後,也是感慨不已,不斷歎息著昌豨命運不佳,傻乎乎的去找於禁投降,這不是找死嗎,不過雖然曹操也覺得於禁實在是太過嚴厲,卻也因此而更加信任與器重於禁,歎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

可見於禁,就是一個對曹操忠心耿耿的老幹部,一心維繫曹操定下的規矩,甚至為此大義滅親,在所不辭。可不枉曹操一直以來對他的信任和重用,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重法行法,又如何知法犯法?

可就是於禁,這樣一個奉法至公、不恤私情的人,應該是一個尊法重法行法的人,明明白白知曉違反軍法的下場,他又如何會不明不白心甘情願的叛節投降?

連於禁死後的謚號也是一個"厲"字,"厲"字:嚴厲守法、嚴酷執法、暴虐無親、致戮無辜,甚至是不近人情,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會為自己苟且偷生活命而投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評曰: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裡描。

任何出人意料的事情其實往往都有背後的原因。要知道被俘的不僅僅是於禁一人,更有三萬兵卒,如果於禁作為主將,像龐德一樣選擇寧死不屈,那這些鮮活的生命也該會落得如何下場?「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可見這三萬人是必定沒降的,若是降,則會直接編入關羽的軍隊,也如何會辛辛苦苦的送回江陵?

可見於禁若反抗,這足足三萬兵卒必定要一同受戮,哪怕關羽一向"善待卒伍",也不可能把他們統統放回,若於禁降了,關羽自然不能隨隨便便屠戮三萬兵卒,自然只能將其全部收押在後方。

可見於禁之所以投降,根本就不是變節投降、苟且偷生,而是為了保全全軍性命而忍辱負重

而且。只可惜於禁被東吳送還曹魏之後,這樣一個嘔心瀝血的良將,卻被世人所誤會,甚至活活被曹丕折磨至死,只留下來了一個千古污名,實在可悲可歎,讓人感慨萬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