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的生平如何?為何百姓要立廟來祭祀他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郭淮的生平如何?為何百姓要立廟來祭祀他呢?

郭淮,字伯濟,生年不詳,卒於魏正元二年(255年),太原陽曲(今山西陽曲縣)人。是三國時期與牽招、田豫等齊名的邊地將領和地方官。

郭淮身於孝廉,早年曾做過郡丞,曹操的丞相府兵曹議令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蜀秦嶺分界後,他與魏國將領鎮守於雍州,先後為軍司馬、將軍、州刺史。

郭淮頗具軍事才能,他與先後鎮守雍州的夏侯淵、張合、司馬懿等曹魏將領一起協謀方略、攻取防守,成為諸將軍事方略的主要策劃者。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將夏侯淵與蜀軍定軍山 (今陝西勉縣南)一戰兵敗而死,曹軍因失主帥,紛擾不知所為,而蜀軍仍在進攻之中。時郭淮為夏侯淵的司馬,他與督軍杜襲一起,收聚散兵,共推張合為主帥,才能得曹軍安定下來。次日,蜀軍仍取飽勢,列陣於漢江南岸,準備渡江。曹軍新易主帥,軍力虛弱,諸將都想阻漢水為陣,抵擋蜀軍的進攻。但郭淮認為,如果阻漢水而設陣,定會使蜀軍看出曹軍的虛弱,使其奮力爭奪,曹軍就難以阻擋;不如遠離漢水為陣,以示曹軍強大,蜀軍就不敢突然進攻,即便蜀軍敢於渡江而北,曹軍也可乘其半渡而擊之,取得勝利。曹軍依照郭准的計策,遠離漢水設陣,蜀軍果然疑惑,不敢改渡江,罷兵而歸。曹操得知這一情況後,對郭淮大加讚賞,並讓他繼續擔任張合鄰的司馬。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吸取前幾次糧運不濟,攻魏失利的教訓後, 一面從斜谷山兵攻魏,一面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設卒屯田,以某長期攻守之策。是時,郭淮與司馬懿一起,屯軍於渭水北岸。這年四月,請葛亮引軍進至郿(今陝西郿縣),為抵禦蜀軍進攻,司馬懿悉出軍渭南,以形成背水一戰的態勢。郿縣西北25里,隔渭水有積石原,西北與隴山相接,形勢險要,易守難攻。蜀軍如果佔據此地,進而扼守隴山,就會阻阻斷魏國吳中與隴西通道。郭淮分析形勢,充分估計了諸葛亮的進軍意圖,力排眾議,提出分軍防守積石原的計劃,並親率士卒,於此設壘佈陣。正如他所料,蜀軍捨渭南而不爭,猛烈攻襲積石原,由於郭淮先據此地,嚴密防守,才擊退了蜀軍的進攻。

在防守關中、隴石,與蜀漢相持的軍事鬥爭中,郭淮善於謀兵料勢,起到了將佐與統帥的作用。對於當地少數民族人民,他也善於團結合作,幫助他們改進生產,過上安定的生活。他在關右 3O餘年,除了用意於對蜀漢的防守之外,還常常深入氐、羌等少數民族的下層人民當中,瞭解他們的身世、年齡、人口發展狀況,與他們勾通感情,增進瞭解和相互間的信任。並且,還不斷將邊地—些遊牧族遷徙到內地,使之轉為農耕生活,促進了他們與漢族的同化。正始元年(240年),他將羌族迷當郎族3千餘落遷入關中,使之進入定居生活;同年,涼州少數民族首領休屠率種落2千餘家歸附雍州,他又將其遷陡於安定,曹魏因此而設西川都尉,管理這裡的少數民族人民。正因為這樣,他得到少數民族人民的支持。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蜀軍復出隴右,而魏之隴西地區欠收,軍糧無著,曹魏打算從關中運糧解決兵餉,郭淮號召羌人,各家出谷,支持軍用。在他的號召下,羌人踴躍輸谷,使軍食用足。

曹魏的雍州,地跨關中、隴西,是我國西北少數民族氐、羌的聚居地。能否正確對待少數民族,合理解決民族問題,不僅關係到少數民族人民本身的利益,而且也關係到曹魏的統一。郭淮身居雍州,以魏國的統一事業為懷,注意團結當地各族人民,加快這一地區的開發,其作用是不可輕視的。正像曹芳在嘉平二年褒獎他的詔書小說的,他「外禦寇虜,內撫民夷」,「功績顯著」。就在這一年,他被進位至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他死後,雍州百姓在長安為他立廟來祭祀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